【摘 要】
: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以不能解释的心室肌肥厚、室腔变窄为特征,约占儿童原发性心肌病的20%~30%,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RAS/MAPK)通路组分的生殖细胞突变可致努南综合征等畸形综合征,是引起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以不能解释的心室肌肥厚、室腔变窄为特征,约占儿童原发性心肌病的20%~30%,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RAS/MAPK)通路组分的生殖细胞突变可致努南综合征等畸形综合征,是引起4岁以下儿童HCM最常见的病因。目前我国尚缺乏儿童心肌病病因学的系统研究,对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的自然病史和分子遗传学特点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HCM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我国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儿童HC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的:探讨我国儿童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特点,为其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的HCM患儿共168例,采用包含RAS/MAPK通路相关基因的目标基因外显子捕获测序或全外显子捕获测序进行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将研究对象分为“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组”及“非综合征HCM组”。分析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的临床特征,致病基因及预后特点。结果:共确诊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患儿47例(28.0%),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首次诊断HCM的中位年龄为3.0([IQR]0.5,9.3)个月,40例(85.1%)在1岁以内首次诊断HCM;非综合征HCM患儿121例(72.0%),其中男性75例、女性46例,首次诊断HCM的中位年龄为12.6([IQR]3.7,72.1)个月,61例(50.4%)在1岁以内首次诊断HCM,两组间首次诊断HCM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中32例(68.0%)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HD),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7例(57.4%)、肺动脉瓣狭窄(PVS)16例(34.0%);非综合征组中28例(23.1%)合并CHD,其中合并ASD 18例(14.9%)、PVS 7例(5.8%),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首诊HCM时,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中双心室肥厚32例(68.1%),非综合征组中双心室肥厚57例(47.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中21例(44.7%)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非综合征组中43例(35.5%)合并LVOTO,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中47例为单等位基因错义突变,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PTPN11(19/47),其次为RAF1(11/47)、KRAS(5/47)、RIT1(4/47)、BRAF(3/47)、SOS1(2/47)、HRAS(1/47)及SHOC2(1/47);此外,在1例努南综合征患儿中检测到LZTR1双等位基因杂合错义突变。本研究总体随访率为94.6%,随访时间46.5([IQR]17.0,74.3)个月。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死亡3例,均为PTPN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突变,分别于3.0个月、3.5个月、6.0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其余44例患儿存活至研究终止,其中5例患儿心肌肥厚自发消退;非综合征组死亡4例,RAS/MAPK畸形综合征组与非综合征组累积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S/MAPK畸形综合征是儿童尤其是婴儿HCM的重要病因,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PTPN11是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最常见的致病基因,采用包含RAS/MAPK通路相关基因的Panel或全外显子捕获技术进行基因测序有助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RAS/MAPK畸形综合征相关HCM的心肌肥厚累及双侧心室壁较为常见,更易合并ASD和PVS。该症患儿预后一般较好,但PTPN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的某些特异性突变可能与快速进展的心肌肥厚、早期死亡相关。
其他文献
人们普遍认为恶性肿瘤往往是由单克隆起源的。但是,基于现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类型的肿瘤中普遍存在广泛的瘤内异质性。即使标本取自同一组织学来源的肿瘤细胞群体也可根据其不同的基因组学、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化分为不同的亚类。恶性肿瘤的这种单克隆起源与其多样性的异质群体似乎是非常矛盾的存在方式。因此,为了更好去理解其中可能参与的缘由,许多研究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去揭示它的因果关系。有些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细
目的:青光眼滤过手术(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GFS)的失败通常归因于手术部位的瘢痕形成。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fibroblasts,HTF)被认为是促纤维化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型酸性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被认为参与血管生成和
研究目的:建立高灵敏度的川崎病丙球无反应型预测模型,结合临床指标和基因,提高临床指标的特异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330名川崎病患儿和105名门诊健康查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数据库筛选出与丙球无反应相关的临床指标,以及运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筛查与丙球无反应相关的基因,筛查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
背景:以普拉克索为代表的D2/D3受体部分激动剂是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药物,其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刺激黑质-纹状体部的D2和D3受体补充帕金森病引起的DA能的缺乏。一些研究发现普拉克索可能对EPS、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情绪障碍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其实际疗效以及安全性还需临床检验。目的:探索D2/D3受体部分激动剂对于EPS以及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情绪障碍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第
【目的】探讨高位和低位隐睾患儿的睾丸引带在组织构成及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两组组织中细胞组分的差异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外源性雌激素己烯雌酚对两组引带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其结果可以加深对人类睾丸下降中睾丸引带作用及外源性雌激素影响的理解。【方法】收集隐睾患儿术中废弃的睾丸引带。以麻醉下未降睾丸的位置位于内环口以上的腹腔型隐睾为高位组,以已出内环口但未出外环口的腹股沟管型隐睾为低位组,分别进行组织
背景与目的弱精子症是一种以精子前向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男性不育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而正常的精子活力主要有赖于精子结构的完整;目前对精子结构及代谢如何影响其运动功能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深入研究精子结构及代谢对阐明弱精子症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深入分析常见的10种哺乳动物精子的本身各超微结构、运动速度以及ATP含量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通过分析人、小鼠、大鼠精子蛋白组学的结果,探索调控精
目的:探究雄激素受体(AR)剪接变异体在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并阐明其机制。内容:临床相关性分析、动物模型表型探究、细胞模型机制验证。方法:1)招募PCOS女性和管性不孕对照女性,采集其个人信息及内分泌数据。鉴定颗粒细胞是否存在AR剪接变异体,检测血清及卵泡液中胰岛素及雄激素相关激素水平。2)构建AR剪接变异体小鼠模型进行表型观测,包括:体重、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体成分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腔、宫颈管的粘连,常常伴有纤维化的产生。患者常出现下腹疼痛、月经异常、反复流产、不孕等症状,又称为Asherman综合征(Asherman Syndrome)。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例如刮宫等宫腔操作、感染等均可导致宫腔粘连的发生。因此,宫腔粘连给女性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影响其生育能力。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人羊膜上皮
目的:气管相关疾病常常威胁病人的生命。气管相关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导致:肿瘤、创伤、炎症、先天性发育不良等。气管切除和重建或“端对端吻合”会增加吻合口张力,严重可导致术后气管撕裂。临床急需拥有良好力学特性和生理功能的气管支架替代物。本研究基于组织工程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探索制备具有仿生结构的组织工程气管(TET),并构建山羊动物模型进行了原位气管移植,为组织工程气管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我们模拟
目的:(1)比较经产妇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探究产次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2)比较不同妊娠间隔(Interpregnancy interval,IPI)的经产妇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探究不同妊娠间隔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1)按照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45,009例孕产妇病历资料,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临床资料与妊娠结局的差异,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