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dsfsf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存在论意义上审视学校课程规划的本体问题——学校作为场域而存在,它需要一种在场的课程规划。学校是课程活动重要场所,课程改革政策最终需要落实到学校中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富有个性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任何改革措施都将会流于形式。随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推进,学校层面课程规划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权力逐级下放,一方面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学校成为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关于学校课程规划的理论研究往往将超越学校情境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它们表达的都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旨趣,是一种“你应该如何做”的研究,这对学校层面课程规划实践来说只是一种“空中楼阁”、“隔靴搔痒”。在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调查、分析基础上,本文试图阐释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课程规划路径。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依据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一定的教育理念,从学校的课程现状、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围绕学校课程目标,运行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出设计和安排,最终实现对国家课程规划的增值。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是一种学校在场的课程规划,是关于“我应该如何做”的课程规划。因此,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是课程规划的主体,而不局限于机械地、简单地执行外来的、规定好的课程。这种课程规划是一种进行状态的,而不是完成状态,它具有人文性、过程性和情境性。学校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为何而存在?这些问题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本源性问题。学校意象是人们关于学校是什么样和应该是什么样的整体性描述。学校的工厂意象认为学校应该遵循生产投入和产出式模型,完全在被圈定的轨道上寻找其宗旨与使命。这种意象的学校课程规划不仅导致了学校被简约化的危险,而且使学校沉沦为应试教育的战场。三级课程彰显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任务,而学校的工厂意象使学校陷入了应为与难为的实践危机。只有作为场域存在,学校才能进行自主的课程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价值。人们习惯上把学校理解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作为“教师角色”和作为“学生角色”的人,按照某些外在的指令、要求和使命,拼凑到一起的地方。而从存在论意义上,学校作为场域而存在。从物理学意义上,场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当其他物体进入此空间时,将受到此场施予该物体的作用。从社会学意义上,场域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在学校场域中,学校作为各种关系的形构而存在,学校课程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于其中,并作为一种力量对存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学校是拥有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主题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存场域。它是一个围绕特定教育事件而组织的结构化场域,这种场域为学校教育提供背景结构。在学校场域中,教育事件绝不是一个静止的完成形态,而是处于生成过程之中,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动态活动。学校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呈现自己,从而表现出开放性、生成性、关系性和整体性。学校场域是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整体涌现性和自主规划性的生存空间。从实践层面分析,学校进行课程规划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学校课程是什么、如何解读学校场域中的知识以及如何看待学校场域中的人的存在。学校进行课程规划首先要对学校课程进行价值判断和理解。这就涉及到了课程意识形态问题。课程意识形态是关于课程的信仰和观念。它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来透视学校课程的存在问题。课程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课程意识形态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接合点,对其进行分析是课程理论及实践的新方法论,对于理解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具有建设性意义,本文的理论建构就是基于进步主义、存在现象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课程哲学观所形成的课程意识形态。其次是如何解读学校场域的知识问题。在调研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如何解读学校场域的知识既关系到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影响着教材的编写,更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运用。目前,在学校层面,如果改革要想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我们必须改变简单地从哲学角度理解学校场域知识的做法,而从教育学立场出发,深化理解学校场域的知识。从知识的呈现形式、获得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学校场域知识在作为客观、普遍性公共知识存在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建构性的个人知识存在。学校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意义生成把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加以统整。第三,如何关怀学校场域的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学校场域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对学校课程进行诠释并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根据学校课程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学校课程分为“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如果学校课程内容处于封闭的关系中,即课程内容间的界限分明,相互隔离,这类课程是一种集合型课程;如果学校课程内容处于一种开放的关系中,即课程内容间的界限并不分明,这类课程则为整合型课程。从三级课程以及学科课程在学校中的存在状态,目前学校课程还是一种集合型课程。集合型课程不利于学校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意义。学校课程内容规划要从集合型课程走向整合型课程。整合型学校课程以提升学生在智力、情感、审美、合作、生活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价值追求,以通识教育、个性教育、探究教育、职业教育为核心内容,最终促进学生在认识、判断、行为等三级水平上的发展。整合型学校课程重视课程的诠释性和建构性,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在学校场域中,课程实施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事件发生的过程,课程实施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学校课程实施。学校课程实施要由训练型走向情境型。训练型课程实施强调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刺激-反应效果,具有行为主义倾向,容易导致机械式学习方式,造成课程实施缺乏本真的教育性。情境型课程实施强调构建真实的关注个体的实习场域,在这个实习场域中,学生个体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具有一致性倾向。同时,情境型课程实施不仅关注课程的情境性,而且还关注如何创建关注群体的的实践共同体,在这里,教师和学生是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营造情境型课程实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问题中心模式、主题中心模式和项目中心模式。在通常意义上,课程评价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对学生的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必须完善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当前学生评价主要是一种选拔性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使评价陷入“客观性”的陷阱。本文提出的整体性履历评价是从存在论意义上理解学校课程评价问题。这种评价形式是对学生生命性、整体性和发展过程性的关照,这种评价形式将课程评价作为学生教育过程本身——是教育活动的内在成分,而不仅仅将其停留于一种教育辅助手段层面。整体性是指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来看待,履历是指课程评价的终极意旨在于发展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经验,达到学生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其他文献
抗CD3×抗Pgp(anti-CD3/anti-Pgp)diabody治疗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肿瘤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其杀伤肿瘤的作用主要由外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萌芽期慢慢过渡到发展期,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融资。在我国现有IPO上市核准制下,证监会对于企业通过IPO进行上市要求较为严格。在IPO门槛较高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开始寻求其他的上市途径,借壳上市因此逐渐成为许多企业的一个选择。借壳上市的存在不仅使企业实现上市的方式得以丰富,在某些意义上也大大降低了首发上市的阻碍。定向增发因其实施具有交易成本低、制度门
目的:分析有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CT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08例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所占有的百分比以及临床表现与脑CT
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三位烈士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被盛匪世才所杀害。今年正值烈士们为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殉难的四十周年,我们特地在这里发表三位烈士的传略,以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安阳工学院学报》是安阳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
期刊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利尿剂、强心剂、ACEI与血管扩张剂进
近年来,随着全球大气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许多岛国面临着即将被淹没的危险。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说明林业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