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朝公府辟召制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omk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府辟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入仕制度。公府包括八公府和位从公府,公府辟召即为公府府主自辟掾属的制度。公府辟召制度源于西汉,在魏晋时期持续发展。在两晋南朝门阀政治盛行的背景下,成为士族维持特权的工具。相较于其他入仕途径,公府辟召给予了士族子弟诸多入仕优势:先在辟召标准上,为士族入仕提供便利,先以九品中正制定品级,作为入仕之阶;后以门第高低、才能优劣作为晋升依据,府主的个人喜好更是直接决定了人选。士族子弟由公府入仕,升迁之路极为顺畅,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官至三品以上。而寒门入仕公府,则甚为艰难,士族的举荐和造势成为公府辟召的潜规则,但即便如此,寒人入仕公府者也寥寥无几,点缀而已。两晋南朝时期,公府辟召与门阀士族结合紧密。两晋时期,公府辟召一途为士人所重视,入仕人数不仅多且士族子弟占绝对优势,成为高门士族入仕的首选;南朝时期,由于皇权加强,选官制度开始收归中央,公府辟召人数急剧下降,但公府辟召一途士族入仕占主流的现象并未改变,最终公府辟召在陈朝名存实亡。公府辟召在两晋、南朝时期不同的境遇,也决定了士人对其态度的变化,两晋时期,高门士族对其趋之若鹜,而南朝时期,中央皇权的加强使得公府辟召的机遇渐失,起家官品的降低、升迁之路艰难,使得士人也放弃了由此途入仕。此外,公府辟召对于两晋南朝的政局影响甚大。首先,公府辟召作为高级官员的自辟掾属制度,使得掾属对于府主存在一定的私属性质,易于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皇权衰落的情况下,成为中央分裂势力的发源地。其次,作为维持士族特权的手段,士族的代表人物一般也是政府的高官,占据公位,利用辟召之权,为本族或利益相关者谋取利益。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存在即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削弱了皇权,壮大了士族高门。因此,皇权衰落时期,会出现高门士族与皇室共同执政的局面,东晋政权即是如此。而当皇权加强时期,中央政权则会千方百计的去除公府特权,打压士族,以维持中央皇权的权威,维持统治。公府辟召作为体现士族特权附庸,也随着士族的衰落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他文献
台湾问题作为60多年前国共内战“烂尾”的标志,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也是中国所必须面对的现状;虽根源于主权国家的内政,却越来越多地牵涉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