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1962)中,他仔细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小说集中,每一篇故事都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突变,揭示了人在面对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悲伤时表现出的复杂人性。虽然《纽约时报》夸赞这部作品可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并论,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依旧没有引起读者和研究界的兴趣。与《都柏林人》热度不减的研究现状相比,对《十一种孤独》的研究仍旧乏人问津。本文阐述这两部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耶茨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遭到冷遇的原因。
论文主要通过选择两部作品中主题相似的几篇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在孤独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在这一分析中,本论文按照从儿童到成年,女性到男性的顺序,主要分别涉及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四个故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孤独作为小说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无法逃离当前荒芜的精神世界,缺乏良性的人际互动和清醒的自我认识。而这种精神状态产生的原因,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爱尔兰人民饱受英国殖民主义和宗教的压迫,而美国人则在虚假繁荣的物质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强调人在精神麻痹状态下的顿悟,而耶茨则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人无法摆脱这种注定的孤独。而这种人物的无能为力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的遭遇。
通过文本细读和深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耶茨用针砭时弊的文字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最真实的美国社会呈现给读者。他用温和无情的语调书写了人物自身的压抑无助,巧妙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起伏,使得阅读行为变成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是一部值得关注的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
论文主要通过选择两部作品中主题相似的几篇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在孤独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在这一分析中,本论文按照从儿童到成年,女性到男性的顺序,主要分别涉及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四个故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孤独作为小说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无法逃离当前荒芜的精神世界,缺乏良性的人际互动和清醒的自我认识。而这种精神状态产生的原因,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爱尔兰人民饱受英国殖民主义和宗教的压迫,而美国人则在虚假繁荣的物质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强调人在精神麻痹状态下的顿悟,而耶茨则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人无法摆脱这种注定的孤独。而这种人物的无能为力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的遭遇。
通过文本细读和深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耶茨用针砭时弊的文字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最真实的美国社会呈现给读者。他用温和无情的语调书写了人物自身的压抑无助,巧妙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起伏,使得阅读行为变成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是一部值得关注的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