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与《都柏林人》中的精神困境之比较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1962)中,他仔细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小说集中,每一篇故事都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突变,揭示了人在面对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悲伤时表现出的复杂人性。虽然《纽约时报》夸赞这部作品可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并论,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依旧没有引起读者和研究界的兴趣。与《都柏林人》热度不减的研究现状相比,对《十一种孤独》的研究仍旧乏人问津。本文阐述这两部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耶茨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遭到冷遇的原因。
  论文主要通过选择两部作品中主题相似的几篇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在孤独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在这一分析中,本论文按照从儿童到成年,女性到男性的顺序,主要分别涉及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四个故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孤独作为小说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无法逃离当前荒芜的精神世界,缺乏良性的人际互动和清醒的自我认识。而这种精神状态产生的原因,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爱尔兰人民饱受英国殖民主义和宗教的压迫,而美国人则在虚假繁荣的物质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强调人在精神麻痹状态下的顿悟,而耶茨则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人无法摆脱这种注定的孤独。而这种人物的无能为力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的遭遇。
  通过文本细读和深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耶茨用针砭时弊的文字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最真实的美国社会呈现给读者。他用温和无情的语调书写了人物自身的压抑无助,巧妙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起伏,使得阅读行为变成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是一部值得关注的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自然语言推理研究两段文本T与H之间的关系,当人能够根据T中包含的信息推理出H时,就判定从T到H的文本蕴含关系成立。令机器自动完成这一判定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且已在近年来取得连续突破。但这些突破非常依赖标注过的数据集,已有研究(Gururangan et al., 2018;Poliak et al., 2018)表明现有的数据集由于大多源自众包标注,存在一定缺陷,使得模型即使仅利用部分文
汉语“开”和英语“open”是汉语和英语的高频多义动词,动词本身所包含的义项复杂,各个语义之间分工不同,但彼此又有一定联系。但词典释义不能很好地解释两者在自然语篇中的意义。本研究有助于阐明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形成原型范畴。  本文从汉语语料库BCC和英语语料库COCA中收集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构建“开”和“open”的多义网络,并基于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索两者语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