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多为贫困地区,由于其自然条件、生产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和混合性导致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人地关系不协调、农牧户收益小于纯农业地区、自然资源劣于纯牧区,涉及农村农民、牧区牧民的优惠政策很难按照标准普及到该地区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整体来看,该地区所具有的一般性特点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这些都提高了金融机构在当地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导致这些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资金投放偏少,多数地区甚至成为了现代金融服务的盲点,农牧交错带地区有效金融服务的缺失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以经济学和农村金融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典型地区的实地走访调研,基于所得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构建Logistic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当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牧户的融资需求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农牧户具有广泛的融资需求;农信社是该地区农牧户进行融资时的首选渠道,民间借贷作为农牧户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其发展势态不容忽视;农牧户贷款用途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和用于生产的比重会基于所处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别。本文从农牧户家庭人口状况、经营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三个大方面运用SPSS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得出对农牧户融资需求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其中家庭总人口、家庭支出等因素对农牧户融资需求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家庭总收入、非农行业、民间借贷利率等对农牧户融资需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结合现阶段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本文从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牧户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在今后能更好的发挥在服务“三农”、“三牧”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在现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农村融资需求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奠定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家庭特征与融资需求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通过整理调研所取数据中有关农牧户家庭基本结构、生产经营类型和规模、收入水平的数据,分析农牧交错带中农牧户家庭特征。其次通过整理分析交错带农牧户融资用途、融资渠道等有关数据,得出农牧交错带农牧户融资需求特征现状。最后对相关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为实证检验。建立计量模型,利用统计软件对计量模型中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农牧交错带农牧户融资需求的主要显著性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章为本文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所作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主要从国家政策、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