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获得性吞咽障碍(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s)是由于疾病治疗或其他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等导致的吞咽障碍,它区别于病因不明的原发性吞咽障碍。国外调查显示,随着心脏外科高龄患者及复杂手术增多,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时间普遍较长,术后患者可能会发生获得性吞咽障碍。获得性吞咽障碍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可能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资源使用量。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且其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有必要调查国内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现状,以引起医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探讨心脏术后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筛查并及时识别出高危人群,为下一步的预防及干预性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目的:(1)描述我国心脏术后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现状;(2)探讨心脏术后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5年3月-2015年10月进行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筛查;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相关资料调查表收集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中578例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在18~80岁,平均年龄(55.59±12.47)岁,其中40~69岁的患者占78.6%;男性患者占64.2%。心脏术后患者总体发生率为8.1%;但插管时间≥48h的患者,其术后获得性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88.9%。(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气管插管时间伊<0.001,OR=1.065夕、术前两周内持续房颤伊=0.004,OR=3.419)、Euroscore评分(P=0.004,OR=1.862/)、NYHA心功能分级伊(P=022,OR=1.797)。研究结论:本研究调查显示,心脏术后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总体发生率不高,但延迟拔管(插管时间>48h)的患者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则明显增加。本研究分析出心脏术后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延迟拔管、术前两周内持续房颤、术前危险因素评分(Euroscore)高和心功能差,医务人员对具有这些特征的高危人群应高度关注,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及发生吞咽障碍后的干预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以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综合征.PSD 在卒中患者中十分普遍,造成卒中患者的健康问题,延缓功能的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HEMA共聚物液体栓塞剂经动脉栓塞正常兔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EMA共聚物液体栓塞剂经动脉栓塞实质脏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
肝硬化患者临床往往发现胆囊壁增厚(gall-bladder wallthickening,GBWT)。胆囊壁厚度可以由B超精确测量。胆囊壁厚度≥3mm为异常。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