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薪酬攀比与在职消费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l1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货币薪酬问题一直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实事上,企业高管除了获得显性的货币薪酬之外,还享受着在职消费等其他隐性的福利。由于在职消费所具有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人们对其关注度远不及货币薪酬。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在职消费常常远远超出合理的水准。那么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的动机是什么呢?
  学者们一直用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解释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下,人是完全理性的。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重视公平与和谐。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至上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观念已深入民心,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仍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这可以从有关部门干预我国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契约制定政策以及“天价薪酬”引起公愤的现象中体现出来。自2005年以来,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现任所有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福利等待遇。强制性的薪酬披露政策使得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得知其他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为薪酬比较创造了条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根据与其他高管进行薪酬比较产生的心理感知,调整或者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已有研究表明,当货币薪酬激励不足时,会替代性的形成不直接体现为货币的报酬体系,其中在职消费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隐性激励途径之一。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了薪酬攀比诱因下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找到影响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的新证据,拓宽在职消费的研究视角,丰富在职消费的研究文献;第二,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高管心理与高管行为相结合,从源头上探讨企业高管在职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三,通过对在职消费的心理诱因分析,为我国企业薪酬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为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和研究贡献。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本文的“攀比心理”、“高管”、“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等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然后分别对薪酬攀比和在职消费以及货币薪酬和在职消费的关系的现有研究文献做了综述。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本章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高管的外部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管理层薪酬低于同行业平均薪酬的公司中,外部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管理层薪酬低于同行业平均薪酬的公司中,当管理团队内的薪酬差距较小时,外部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高管外部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第四章,研究设计。本章是实证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样本和数据来源、研究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三个部分。第五章,实证结果及分析。本章的研究重点论证前文的假设,包括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结果分析。此外,为了提高本文研究的可信度,本章做了稳健性检验。第六章,研究结论及启示。本章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为我国企业薪酬激励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选取2008-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在进行了最小二乘法估计后,本文有如下发现:
  (1)在全样本和高管薪酬低于行业均值的样本中,高管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显著负相关,即负向薪酬差距越大,企业高管在职消费动机越强烈。初步说明了企业高管会在行业内进行薪酬比较,薪酬攀比引发的主观心理感知对企业高管的在职消费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讲,负向薪酬差距会使企业高管产生不公平感,认为自我利益受到侵蚀,使得他们通过在职消费寻求替代性补偿激励的动机更加强烈。
  (2)将低于行业均值的组按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的大小进行分组,当管理团队内的薪酬差距较小时,在职消费的动机更加强烈。说明在职消费并不是高管缓解薪酬攀比带来的不公平感的唯一的选择,改变参照对象同样也会改变由薪酬比较产生的消极心理感知,缓解或者消除负面情绪。
  (3)通过比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的关系发现,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国有企业高管基于攀比心理通过在职消费获取私有收益的动机更加强烈。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如下:第一,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这一新视角研究高管薪酬契约的治理后果。在理论层面上,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的薪酬契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补充了现有的研究理论;第二,本文从企业高管的心理因素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企业高管基于薪酬攀比心理下的在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在职消费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本文分别从横向薪酬差距即企业高管同业薪酬差距和纵向薪酬差距即高管团队内部两个层面来探讨高管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的关系,研究证实了薪酬攀比心理显著影响了我国企业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并且比较分析了不同企业性质下高管薪酬差距对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差异,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在职消费等领域的研究文献。
  由于高管薪酬攀比与在职消费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此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本文不可避免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将管理层的心理因素纳入公司治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不够成熟,逻辑不够严谨。第二,本文对攀比心理和在职消费的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本文只探讨了在职消费的心理诱因,但并没有指出在攀比心理下管理层进行在职消费的具体途径。
其他文献
由于资本市场上频繁爆发财务造假案件以及国家相应颁布的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内部控制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公司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稳健性要求不低估负债、费用,不高估资产、收入的特征正是会计报表信息的质量要求之一,并且会计稳健性是确保财务报表质量的关键方法之一。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是不是可以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以及会产生什
学位
投资是企业财务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企业安排资本结构与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平衡发展起着重要决定作用。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企业资金的去向,比如将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直接投资,或者将资金用于资本市场上的间接投资。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从而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高效率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所有者创造财富、
学位
过度投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过度投资的原因众多,经典的解释非效率投资的理论是Jensen(1976)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当管理层面临大量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时,管理层为了私人动机会进行过度投资。然而自由现金流假说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首先由于债权成本低于股权融资并且不稀释控制权,导致股权融资占总融资的量少,债券市场发达,由此导致股权融资不属于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其
学位
2000年11月,在第六期上市公司董事培训班上,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提出,证监会正在研究,能否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在随后的14年中,我国相继颁布了7份与现金股利相关的文件,旨在“增强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指引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同时缓解代理成本等问题。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起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与现金股利相挂钩,凡不满足股利分配要求的上市公司将不能在资本市场上进行
学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加剧,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追求规模扩张的盲目性、多元化战略的失误或者对外部经济、行业环境的变化缺乏感知性和适应性等问题,其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而不能扭转,最终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虽然财务危机一旦爆发,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财务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日
学位
长期以来,投资是驱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但不少行业由于过快的经济增长引起了盲目扩张行为,大量资本沉淀在低效率、高风险的领域,导致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甚至亏损破产。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中央政府推出的“四万亿救市”一揽子计划,该计划虽然遏制了我国经济大幅下滑,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导致中国经济流动性泛滥,产生投资过热问题。
学位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债务融资占到整个公司融资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债务融资作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在创业版上市公司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盈余管理是公司调整其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控制其利益相关者相关决策的重要方式,债务融资行为的出现以及发展,将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地,债务融资行为将怎么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从债务融资规模、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和来源结构、债务融资方式三个方面
近年来,企业高管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的事件频发,许多企业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已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高管薪酬制度作为股东对高管人员最直接的监督和激励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有效性将对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高管薪酬具体包括两个部分:显性薪
学位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最早应追溯至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中首次提出了坏账准备金的相关规定。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是首次针对资产减值问题单独制定了一项具体准则。在20余年的历程中,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当中,不仅明确了减值测试的前提、引入了公允价
学位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下行,消费萎缩,失业率上升。而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出口疲软下,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力。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重点扶持钢铁、水泥、煤炭和房产等基础设施行业,以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消失,农村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单纯追求规模效应已不能满足新世纪经济形势的需要,在扩大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