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责任法治问题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视角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经济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性原因,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力量。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恶化,“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转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和发展理念,节约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以有力地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鉴于此,企业环境责任逐渐成为环境法学界的研究热点,尤其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环境责任的研究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理论研究以及法治实践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法治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立法上缺乏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明确规定,国外一些成熟有效的法律制度在我国还未能得以确立,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不仅如此,在环境执法和司法、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以及社会监督等方面也都需要追求质的发展。因此,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环境司法和执法,加强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树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形象,成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引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课题研究意义,从法学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阐述了研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的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相关研究状况;最后,分析了本文的具体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企业环境责任的一般问题。首先,通过追溯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正确把握企业环境责任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利于深入地研究企业的环境责任。其次,界定了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阶段的环境责任,从而正确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起低碳减排的环境责任。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法治现状。具体分析了立法、执法、司法以及企业自身的守法意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不足。第一、立法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在于:(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立法滞后;(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制度缺位。第二、行政执法存在两方面的不完善:一是政府的环境执法不严格,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环境执法手段单一。第三、我国关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司法不完善:(一)环境诉讼的司法资源匮乏;(二)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第四、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方面的守法意识淡薄。主要可分为以下两方面:(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投资责任的意识淡薄;(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管理理念落后。最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社会监督体制还不健全,不能充分地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的监督作用。  第四部分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方面,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法治问题提出建议。第一,在立法方面,健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法律体系,此外,要构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排污权交易制度、碳税制度、碳标签制度、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第二,在行政执法方面,不仅要加强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执法力度,还要丰富政府的环境执法手段,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第三,司法完善角度,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引导人们通过法律渠道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合法环境权益。同时,配备环境诉讼司法资源。第四,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首先,应不断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员工的气候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再次,企业应审时度势,改变传统的管理战略,将环境责任理念注入管理过程中,实施全面的环境管理战略。第五,要加强社会各界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责任的监督,拓宽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渠道、积极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对立法、执法、司法以及企业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社会监督方面的完善,促使企业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政府施政手段的新变化,政府的管制方式日益呈现出民主化、多样化的特征,行政强制的权威和色彩逐渐淡化,非强制行政行为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失效双重缺陷的一种有效补救方法,被经常、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行政管理领域。其中,行政奖励行为越来越受到行政主体的青睐,成为我国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现代政治共同体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政治知识理论为框架,提出并证明了中国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作用,证实了媒体对中国公民投票积极性、政治关注度和政策偏向性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