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评估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小陇山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下穿透降雨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共收集了总降雨量947.3mm的29次降雨事件数据,总穿透雨量和穿透率分别为742.6mm和0.7839。穿透雨量随大气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直线、对数函数和Mitscher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二者的相关关系。穿透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值,可应用对数模型和Mitscherlich模型模拟穿透率与降雨量的关系。穿透降雨变异系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模型较好地描述。穿透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2)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大,树体的摆动幅度加大,从而使截留的降雨增多,穿透降雨逐渐减少,且穿透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度随之增加。二项式函数与三项式函数分别对穿透率和穿透降雨变异系数随风速的变化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3)通过ARCGIS10.0的Kriging插值法描绘了小陇山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林下穿透降雨的分布格局,初步探究了穿透降雨受林冠影响的不同特征。认为穿透降雨率的空间分布形态与乔木林冠的空间分布形态有密切关系,而表征林冠特征的叶面积指数、树种、冠层厚度及郁闭度等指标均对穿透率有影响,而叶面积指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即树冠越密集之处穿透降雨越少,树冠越稀疏之处穿透降雨越多。(4)雨量充沛且林冠形态最饱满稳定的夏季穿透降雨分布形态与总分布最接近。穿透率的空间分布形态在不同雨量级存在明显差别。(5)聚集效应是由于树种分枝角度、叶片角度及形状等原因,使林冠截留于叶片的雨水沿冠缘方向集中起来,落于林下形成的,也是穿透降雨空间不均匀性的一种体现。不同树种聚集效果不同,其中四照花聚集效果最显著,其次是华山松和水榆花楸,锐齿栎不易使穿透降雨产生聚集效应。(6)灌木对穿透降雨的影响远不及乔木强烈,灌木仅有一定的截留作用,能使穿透率微弱降低,且其使乔木所引起的穿透降雨空间不均匀性有所下降,而使穿透降雨分布更趋匀质。(7)本样地中至少应布设38个内径20cm的雨量筒,测定的穿透降雨均值才能较精确地代表林下穿透降雨的均值。如果实验完全在春季、夏季或秋季进行,则需要分别布设内径20cm的雨量筒至少27只、59只和36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