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文认同隐喻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的观点。当今社会人们频繁地接触广告,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那么,其中的隐喻意义有着怎样的认知推理机制,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去阐释广告语中的隐喻意义是如何构建的。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广告语篇的分析多是基于文体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而对隐喻的研究通常站在修辞学、语义学的视角出发。对两者的研究均较少应用到认知科学,对广告语中的隐喻意义建构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广告被视为创造性的语言使用,广告中的隐喻意义与其字面义之间存在认知理据性。首先,本文在与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研究中表明,概念整合理论更善于描述意义推理的动态过程,通过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之间的映射和投射。整合作为一种思维的在线过程,使我们能够快速、流畅、自由地把概念材料结合在一起,整合的过程体现出意义的推理性和层创性。这些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广告的内在意义。并且,概念整合作为一个创新机制,也为解读广告中的隐喻创意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四种基本整合网络: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来具体分析四则广告案例,本文证明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能够用来去进一步解释广告语隐喻的构建。依据广告语的特征和案例分析的结果,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讨论了广告语中隐喻的特征:进入整合空间的成分和结构具有选择性;广告中隐喻的相似性得到突显;隐喻表达遵循经济性原则。其次,本文围绕案例分析中四则广告设计了相关问题,并对东北某高校的30名学生(21名女同学,9名男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进一步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解释隐喻意义构建的可行性,和广告语中隐喻的三方面特征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总结了以下两点主要发现:第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理理论能够用来解释广告语中隐喻意义的构建。这有助于广告设计者对人类认知机制的理解,以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第二,广告语中的隐喻存在三方面特征,即选择性、相似性、经济性,并且它们与广告的目的和功能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