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从1904年至2003年,语文学科性质经历了十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语文学科性质赋予新的内涵。叶圣陶语文“工具论”的形成过程包括孕育期、发端期、确立期和完成期。叶圣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反复阐明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语文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好这个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自身的规律,不要模仿死板的程式,不要为了应付考试。叶老的语文性质观并非把语文当作纯工具,语文教学必须将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和谐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叶老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必需的工具。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言之,就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当今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的焦点在于语文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尽管语文学科性质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争论,但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这一认识已经为语文教育界绝大多数人所认定。孤立地谈“人文性”不能称为语文性质。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尽管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并不意味着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的说法就过时,因为叶圣陶的工具性蕴含着人文性,因此说,新课标的说法与叶老的“工具说”在根本上没有质的区别,新课标的说法是叶老的“工具性”的明朗化和具体化,也是对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继承和发展。叶圣陶在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无处不体现他的“语文工具性”这一重要思想,主要有:一是在口语训练中,善于说话,表达思想;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历练,学以致用;三是在作文教学中,写真诚文,做正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