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因其异地性的特点得到关注,被称为非惯常行为的旅游行为也一直是旅游产业界和旅游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众旅游时代下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闲暇时间的休闲活动方式,将旅游作为逃离日常生活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但目前无论是在实践的认知当中还是学术研究中,都将旅游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然而,个体旅游频次会逐步增加,旅游会逐渐变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与日常密不可分。个体的生活行为具有连续性,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未来行为活动的基础,现有的生活节奏也是依据过去的经历和计划所形成的,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因此,将日常生活纳入旅游研究范围内,来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相关概念并在节奏分析理论和时间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旅游者生活节奏研究理论框架,使用可穿戴设备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被调查者的时空间行为数据构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库。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睡眠节奏(生理节奏)与活动节奏(社会节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旅游与日常生活间的区别,从而分析旅游活动自身对生活节奏产生的影响以及日常行为习惯是否能够跨域长时空间距离来继续约束旅游活动行为;另一方面,以时间、空间作为划分旅游类型的条件来判断时间跨度的长短与空间距离对旅游后的生活节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及旅游对日后生活影响的波及程度。结果表明:旅游像是在异地开展的"工作生活",其睡眠节奏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日(在文中因研究被调查者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称为学习日)如出一辙。其中每日的入睡时间在长期内保持着固定节奏,不受生活类型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但清醒时间受社会契约活动的影响,睡眠因活动的发生而提前结束;旅游活动的节奏受整体社会节奏的影响,如:乘坐特定时间的交通工具为到达目的地进行游览、提供旅游产品及服务地点的开放关闭时间等等。另外,与日常生活相比,旅游日呈现出早起多消耗长时间外出的节奏特点,而长时间远距离的旅游对游后的外出活动起到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绘制出不同生活类型的一日空间路径来概念性的展示日常与旅游生活中不同的时空间分配行为模式,并从管理实践角度对结论的应用加以阐述。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本文研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据此对未来完善此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