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covia divaricata (Turz) Schisck]的未抽花茎植株的干燥根。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等症。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在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近几年随着防风需求量增加,野生防风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使防风人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而人工栽培的防风,由于土地疏松,肥、水充足,生长量大,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便出现未熟抽薹现象,由于抽薹、开花,结实后的防风根变木质,便失去了医药价值,因此人工栽培防风抽薹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工栽培的防风如管理不当第二年或第三年会大量抽苔,甚至能达90%以上。因此,如何控制人工栽培的防风抽薹现象,已经成为现在防风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试验通过对防风抽薹前后IAA(生长素)、GA(赤霉素)和ABA(脱落酸)含量的测定,明确了防风抽薹前后IAA、GA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防风早期抽薹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的试验材料为吉林农业大学生态园区防风GAP基地的二年生防风,由张连学教授鉴定为正品防风。采集时间为2006年5月20日—8月20日,10天为一个采集期,分别采集同时期抽薹防风与未抽薹防风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抽薹前后IAA、GA和ABA含量,具体色谱条件:色谱柱:CentuySILC18ODS反相柱(4.6mm×250mm,5μm),柱温:3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0.7ml/min,流动相:甲醇:乙腈:0.7%乙酸=40:15:45。分别做出中药防风的根、茎、叶中分IAA、GA、ABA内源激素的动态曲线分布。本试验测定防风在抽薹前后根、茎、叶中IAA、GA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抽薹前5次取样显示IAA、GA的含量,抽薹后IAA、GA的含量则急剧下降,且抽薹前防风IAA、GA的含量明显高于抽薹后。ABA在防风抽薹前后根、茎、叶中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与IAA、GA差异较大:抽薹前5次取样ABA的含量虽略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抽薹后(7月10日后)ABA的含量急剧单调上升,且明显高于抽薹前。在同时期抽薹与未抽薹的含量的对比中,未抽薹防风根、茎、叶中IAA、GA的含量比已抽薹防风略高,在后期样品的测定均呈下降趋势。而ABA的含量则是已抽薹比未抽薹略高,后期样品的测定均呈上升的趋势。通过试验表明,植物激素对防风生长、发育、衰老有着直接的影响、防风早期抽薹现象与防风内源激素水平也同样有着重大的关系,可以初步推断:防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也是直接导致了防风抽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防风早期抽薹机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