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艺术观念的形成和演进,一方面是来自艺术内部的承传,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思想传统中那股强大的控制力量,尤其是在先秦和两汉。“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艺术品评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和美学原则。相对于西方的美学范畴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每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理论和创作,都有着其自身的重要特点,所以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独特的美学范畴——“气韵”,就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大家不断地去研究,去挖掘它更深层次的内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的产生以至于后来的成熟,并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而这种创造与积淀又不是凭空制作,它是植根于我国千百年来所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的。因此,要深刻具体的理解“气韵”的内涵及其发展嬗变,就应该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有相当的了解,而这个历史语境就是当时的礼乐文化。“气韵”是中国艺术生命创造精神的升华,它使中国艺术更富于内蕴、更耐人咀嚼,具有生命常新的永恒魅力。因而,“气韵”在一定的程度上灌注了儒、道生命本质的观念,但其价值都同时指向了人的内心“平和”和生命的活力,表现在艺术上就是艺术生命情感节奏的缓急适中。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本论文选题的由来及其课题研究意义的价值所在,简述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探讨与本论文相关的重要观点,并从学术界对“气韵”的研究中吸取与本论文相关的精髓,从而有利于本人更好的研究“气韵”的节奏内涵。第二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气”“韵”起源发展过程中与生命、道德、情操的联系开始论述。而这一点,与先秦的礼乐,尤其是“乐”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本章对于“气韵”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产生的背景主要从礼乐对人的要求谈起,亦即对人中和的心理的要求。然后再对“气韵”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美学涵义结合时代的背景作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对“气韵”的节奏内涵作研究。首先对节奏的定义作界定,然后通过对生命、情感、节奏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从而得出“气韵”是生命情感节奏的外现。最后是通过对绘画的生动以及书法的节奏来分析“气韵”的节奏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本文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气韵学说“中和”的审美价值取向。儒道的生命本质观念是“和”,所以本文首先谈论儒家的“和”和道家的“和”,从而引出“气韵”本身“中和”的审美内涵。最后就气韵学说“中和”的审美内涵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的温柔敦厚来谈,从而最终体现出儒家的审美理想——中和。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对“气韵”的崇尚和追求,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华民族那种生生不己的生命创造意识以及灵动、自由、和谐的民族精神的追求。而本论文的立足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