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一个复杂而难免有争议的存在,历史的起落造成的价值消涨留给我们的是一些同样复杂的断层和想象的空间,后来研究者更在不断地尝试着用多维的视角审视这复杂历史进程中的复杂个体,力图在客观与主观、历史与个人的语境中从各个角度接近他、研究他、欣赏或批判他。周作人的人生哲学、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化理念,以及他在文学、翻译、民俗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包括他的附逆都成为研究者解读他、思考他、评判他的角度。本文以周作人的民俗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对周作人作品及相关资料的解读,分析周作人民俗思想的学术渊源及其所带来的调和性特质,着重探讨其民俗思想在其思想及文化文学批评中的方法论意义,指出其民俗思想的调和性质——科学启蒙与人间情怀——带给他一种全新的看待民俗文化的视角,使其在新文化启蒙过程中,能够对新文学的话语权和科学启蒙的有限性予以反思。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绪论,主要梳理了学界从民俗学视角对周作人进行的研究;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动机与思路。第一章,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与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乡土研究两个方面,探究周作人民俗学思想构成的多元知识结构,以及在经过学术涵化后,他的民俗思想所呈现出的科学启蒙与人间情怀并存的调和性特质。第二章,探讨调和性民俗思想给周作人带的深远的影响,使得他在新文化启蒙的时代主潮中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疏离。本章从民间歌谣研究与民间俗信研究者两个方面论述周作人的民俗思想,在民间歌谣研究方面,他坚持民俗学评判标准,有意避免以文学审美标准对其进行价值认定的主流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新文学对于民俗事项——民间歌谣自身价值的建构与僭越;在民间俗信研究方面,则反思了启蒙的有限性,对以“科学”论调对其做一边倒的价值否定的主流观点保持距离,在对民众蒙昧心理与俗信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民俗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性意义。从而论证了周作人疏离于主流倾向,坚持个人的学术立场,在更深层上捕捉到了科学的机械性对人本身情感的忽视,因此显现出的科学理性精神与个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