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比较猩红热与非猩红热患儿临床特征差异,以提高儿科医生从疑似病例中识别猩红热患者、排除非猩红热患者的能力。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以猩红热样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不除外猩红热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病历资料,根据GAS病原学结果分为病例组(793例)和对照组(793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猩红热每年2个季节性高峰明显,分别出现于每年的4-7月,1 1月-次年1月。患病年龄以4-7岁最多。2)病例组793例,男508例,女205例,男女比例为2.48:1,平均年龄5.97±1.80岁,对照组793例,男508例,女205例,平均年龄5.78±1.97岁,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P=0.055)。3)病例组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患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病例组发热患儿最高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无发热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低热患儿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1),中等热、高热患儿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6;P=0.013)。病例组咽痛高于对照组(44.8%比30.3%,P<0.05),咳嗽(27.9%比28.9%)、流涕(9.2%比8.2%)、消化道症状(3.5%比4.8%)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征方面,病例组患儿咽充血(81.3%比74.4%)、扁桃体肿大(43.6%比29.2%)、口腔黏膜充血(23.0%比15.3%)高于对照组(P<0.05),扁桃体分泌物、杨梅舌、草莓舌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方面,病例组巴氏线(6.3%比3.3%)高于对照组(P=0.005),口周苍白圈、口角皲裂、皮疹指压痕、皮肤脱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急性期,病例组皮肤脱皮(2.9%比5.1%)低于对照组(P<0.05)。皮疹分布部位以躯干最为常见,其次为颜面、四肢、手部、足部;形态多样,可见鸡皮样粟粒疹、斑丘疹、斑疹、疱疹,以鸡皮样粟粒疹最多见,高于对照组(66.2%比57.1%,P<0.001),斑疹、斑丘疹、疱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血常规白细胞升高(77%比59.2%)、中性粒细胞比例占优势(97.6%比88.6%)、CRP升高(67.0%比59.1%)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患儿在初诊时占28.9%,3天后随访时升高到51.8%,该指标猩红热病程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以是否诊断猩红热为因变量,以上述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结果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最高体温≤38.0℃、咽痛、扁桃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占优势是预测是否诊断猩红热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1.285、1.365、1.335、1.362、2.476(均 P<0.05)。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5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其回归系数赋予各个临床症状分值,其中最高体温≤38.0℃ 2.5分、咽痛3分、扁桃体肿大3分、血常规WBC升高3分、N%占优势9分,总分范围为0~20.5,绘制ROC曲线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677(P<0.001,95%CI 0.651-0.703)。当总分≥ 17.5 时,阳性预测值(PV+)≥69.2%,可考虑猩红热诊断;当总分≤11.5时,阴性预测值(PV-)大于等于73.7%,可考虑排除猩红热。6)本研究中共349例患儿完善GAS抗原快速检测及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法结果作为金标准,GAS抗原快速检测法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68.1%,Youden指数0.534,一致性检验统计量 Kappa=0.502(P<0.01)。结论:1)近年来,以体温正常、中低等热的猩红热患儿占84.4%,提示猩红热临床症状趋向于轻症化。咽、扁桃体炎、躯干鸡皮样粟粒疹、血常规炎症指标升高仍是猩红热特征性表现。草莓舌、杨梅舌、巴氏线、指压痕、口周苍白圈、口角皲裂等典型猩红热临床表现已少见。2)最高体温≤38.0℃、咽痛、扁桃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占优势是预测是否诊断猩红热的独立危险因素。3)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猩红热评分预测模型,但此模型敏感度、特异度偏低。亟待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