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刚性和农村劳动力主体情况,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有别于它国,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出现“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的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流动就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研究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分析行为的经济社会作用,透视行为的制约因素,预测行为趋势,提出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的对策建设,对推动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具有相当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流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流动形式过于单一、流动方向过于集中等问题。对研究农村劳动力的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其存在着研究视角的对立,造成了对农民工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并指出我国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社会结构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其行为表现出结构化特征。提出了运用结构化理论,从农民工流动行为出发,把结构和主体作为行为的两个侧面,从三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的研究思路。为了对农民工流动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在研究中首先运用结构化、有限理性、相对剥夺和预期收入等理论对流动行为结构性和主体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约束、经济结构和主体自身秉赋对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架起研究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路径,即合理预期、行为选择和行为趋势。为了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本文建立了农民工流动行为预期、选择和趋势的计量模型,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个县六个村3000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对黑龙江省六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流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在行为预期研究中,着重分析了由于户籍和土地等制度因素,造成的我国二元经济社会刚性,以及农民工家庭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农民工采取流动就业这种形式,其流动目标指向家庭增收最大化。在行为选择研究中,通过对农民工流动行为选择的情况分析,论证了在农民工流动行为选择过程中,尤其是就业区域选择过程中,预期收入和流动成本是行为主体关注的重要因素。并指出预期收入和流动成本,不仅是造成农民工流向过于集中东部发达地区,而且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农民工流动阻碍的主要因素。在行为选择分析中还发现农民工人力资本整体偏低,存在结构性短缺和总量过剩的状况。主体因素中是否培训和流出方式对行为选择影响较大,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影响次之。在行为趋势研究中,主要对农民工流动行为的长期性进行了论述,对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规模、流向和结果等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农民工流动行为过程中就业不充分,流向过于集中,流出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统筹农民工城乡就业为目标,以城镇化道路和壮大县域经济为路径,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为引导,以提升农民工素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手段,以制度改革和完善为保障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