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我国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与一般正常人相比,眼前段解剖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包括PACG患者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以及相对位置靠前等。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发作时起病急骤,虹膜迅速覆盖小梁网,致使房角突然大部分或全部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且大幅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失明。近年来睫状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对房角关闭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其位置变化及形态改变。目前,有些学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睫状体形态及解剖位置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分析,发现睫状体位置和厚度的异常可能在PACG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根据以往研究并不能明确解释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骤然关闭、病程急性发展的原因,且睫状体的解剖结构变化在房角关闭机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将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在高眼压状态下以及眼压下降后不同时间点时,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相关参数的变化差异,据此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中的作用规律,以期对AACG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住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40岁;(2)患者具备2个以下症状:眼痛、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3)角膜水肿、睫状充血、瞳孔散大;(4)周边前房浅;(5)眼压>40mmHg;(6)屈光状态:-3.00D~+3.00D;(7)询问病史既往无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病史;(8)身体情况能够配合完成UBM检查。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如晶体因素、葡萄膜炎、肿瘤、虹膜新生血管及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2)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或者其他原因等)不能耐受UBM检查,或不能按时完成随访者;(3)合并眼部其他疾病;(4)就诊前已应用影响睫状肌舒张状态的药物;(5)既往行眼部激光治疗或内眼手术者;(6)本次就诊除了需要进行青光眼手术,还需要进行其他眼部操作;(7)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8)已入选其他临床试验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自然光下UBM及眼压等常规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检查图像中睫状体形态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1)最大睫状体厚度(maximum ciliary body thickness,CBTmax)(2)巩膜突位点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the scleral spur,CBT0)(3)距巩膜突1mm处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1mm posterior to the scleral spur,CBT1)(4)睫状体前移距离(anterior placement of the ciliary body,APCB)(5)小梁-睫状突的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6)虹膜-睫状突的距离(iris-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ICPD)(7)小梁-睫状体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ciliary angle,TCA)(8)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iris angle,TIA)。所有测量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两组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急性发作眼与缓解后两个时间点的睫状体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纳入患者共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50~78岁,平均63.10岁。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缓解后1月测得眼压(14.7±1.51)mmHg,缓解后6月测得眼压(13.93±1.08)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眼压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测得的ACD为(1.73±0.21)mm,缓解后1月测得ACD为(1.87±0.17)mm,缓解后6月测得ACD为(1.86±0.15)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ACD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发作眼与缓解后1月相比,CBTmax、CBT0、APCB、ICPD、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作期与缓解后6月相比,APCB、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患者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对侧眼为(16.56±4.76)mmHg,对侧眼眼压与发作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眼测得的ACD为(1.73±0.21)mm,对侧眼为(1.96±0.38)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较对侧眼的ACD浅。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CBTmax、CBT0、TI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更加前移的解剖特征。PACG在发作眼缓解后1个月与6个月时与发作期睫状体相比,各参数差异程度又不尽相同,从发作期开始到缓解后6个月时间内睫状体经历了先增厚又变薄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