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微型CT大鼠肺标本扫描参数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micro-CT大鼠胸部扫描方案。方法8只大鼠肺组织通过固定、通气、干燥制作成标本,分别改变角增量、扫描模式、平均帧数及探测器组件模式对大鼠肺标本行micro-CT扫描,从肺纹理显示、CT值测量、图像伪影及图像分辨率4个指标评估所获图像的质量,筛选出理想的micro-CT大鼠肺标本扫描方案。结果减小角增量、选择360°的扫描模式及增加平均帧数均可提高图像质量,在曝光剂量相同的条件下,选择2×2和4×4模式也可改善图像质量。结论本研究提示micro-CT大鼠肺标本扫描的理想参数为:角增量0.7°,扫描模式360°,平均帧数2,探测器组件模式4×4,管电压50kVp,管电流500μA,曝光时间450ms。第二部分:微型CT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评估目的从micro-CT角度认识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8~12周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2只),前者博莱霉素5mg/kg经气管内给药,其中29只存活;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气管注射后第3d、7d、14d和28d行micro-CT胸部活体扫描和处死后肺在体扫描,扫描参数除管电压80kVp外,其余与第一部分得出的扫描方案相同;左肺取出后,处理标本的方法及micro-CT扫描方案同第一部分;右肺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根据病理结果对肺泡炎和肺纤维化进行分级。大鼠胸部成像的观察内容包括:磨玻璃影、实变、线状影、结节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胸膜下间质增厚、肺大泡、气胸及蜂窝肺。比较活体及处死后肺在体成像各征象显示率的差异;评价实验组的4个亚组在处死后肺在体成像中各征象出现的差异,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离体左肺标本成像,观察各征象的显示,并与活体及处死后肺在体成像比较。此外,比较实验组影像学征象在各级PF中出现的差异。结果1.活体成像对实变、肺大泡、气胸及蜂窝肺的显示率与处死后肺在体成像相同;对磨玻璃影、结节影、胸膜下间质增厚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的显示率低于处死后肺在体成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死后肺在体成像对线状影的显示有明显优势(P<0.05)。2.线状影出现于14d组及28d组,肺大泡和气胸主要见于28d组,上述两个征象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玻璃影和实变在各组中出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节影和胸膜下间质增厚在3d组均未出现;蜂窝肺1只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2只都出现于28d组。3.离体左肺标本成像与活体及处死后肺在体成像比较,图像更清晰。4.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提示实验组3d和7d的病理改变以中重度肺泡炎为主,14d和28d以中重度纤维化为主。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实验组肺组织内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强度增强,尤以7d组为著,28d组染色阳性细胞较7d组减少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组织。6.线状影出现于Ⅱ级和Ⅲ级PF,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大泡及气胸主要出现于Ⅲ级PF,与其余各级PF之间存在差异(P<0.05);磨玻璃影、实变、结节影及胸膜下间质增厚在各级PF出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蜂窝肺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都出现于Ⅲ级PF。结论1.BLM诱导的大鼠模型反映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2.Micro-CT可应用于大鼠PF模型的成像研究。3.Micro-CT能显示大鼠PF不同阶段的影像学改变,线状影可作为鉴别Ⅱ~Ⅲ级肺纤维化形成的标志,肺大泡或气胸对Ⅲ级肺纤维化形成有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