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法律责任是刑法理论以及刑事司法中的重要问题。其不仅涉及到立法理论中的诸多基础理论,而且与司法实践中的审判、刑的执行等现实问题也有诸多联系。因此,对刑事法律责任问题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第一章探讨的是刑事法律责任的本体,以对刑事法律责任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予以厘清。首先对法律责任的概念、分类以及功能予以明确。关于法律责任的定义理论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应当从强制性、明确性以及专门性三个方面对法律责任进行界定。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责任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将法律责任的基本分类分为两类(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三种(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具有惩罚(报应)功能、预防功能和救济功能。刑事法律责任应当在不利后果意义上予以理解,刑事法律责任即行为人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第二章是关于刑事法律责任实现一般理论的内容。要研究刑事法律责任实现,首先应当明确法律责任实现的基本问题。法律责任的实现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法律责任实现状态的角度可将法律责任的实现分为动态实现过程和静态实现结果。从动态过程看,法律责任的实现指法律责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现过程。从静态后果看,法律责任的实现指法律责任的实现程度,即法律责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落实程度(或水平)。就法律责任的实现来说,由于将法律责任的基本分类分为两类(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三种(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与此相对应,法律责任的实现也分为两类三种,即公法责任的实现(包括刑事法律责任的实现、行政法律责任的实现)和私法责任的实现(民事法律责任的实现)。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惩罚、赔(补)偿以及强制。刑事法律责任实现的内涵是指行为人基于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承受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在这种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应当遭受的不利后果。刑事法律责任的实现阶段则包括刑事责任的承担和刑事责任的终结。刑事责任的承担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有罪判决生效以后,犯罪人以判决所确定的具体方式来实际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终结则是指国家对于犯罪人所确定的刑事责任承担完毕,刑事责任的目的已经实现。刑事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三类:刑罚、宣告有罪但免于刑事处罚和非刑罚处罚方法。本章最后还对刑事责任的确定根据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论述了刑事法律责任良性实现所应具备的条件。刑事法律责任良性实现需要具备制度的条件和实践条件。在制度条件方面,首先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谦抑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制度条件在内容上包括刑事法律责任设定严谨、得当以及明确。在实践条件方面,首先,法律意识影响刑事法律责任实现;其次,刑事法律责任良性实现应具备的主体条件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条件以及司法、执法人员主体条件两个方面;再次,刑事法律责任良性实现应具备的客观物质条件除了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以外,司法、执法机关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第四章是对刑事责任良性实现的建设性检讨。主要是对我国现存的影响刑事法律责任实现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议。首先,我国存在影响刑事法律责任实现立法缺陷,包括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严谨性缺陷、刑事责任设定的不得当以及刑事责任设定的不明确等问题。应当对这些影响刑事责任良性实现的缺陷进行必要的完善。其次,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影响我国刑事责任实现的不足之处。因此刑事责任良性实现的实践条件的合理养成就成为必要。第一,刑事责任良性实现需要合理社会法律意识的养成。对于传统法律文化的不利影响,需要通过树立合理社会法律意识的途径来克服。第二,对司法队伍建构也需要进一步予以思考,司法队伍建构的合理化成为必然。对此,应当在强化公职人员的守法意识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第三,刑事责任实现的物质保障条件也存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途径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