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灸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纳入现代医学使用范围,运用到现代个人医疗护理和医院疗养室中,各大中医院都设有艾灸诊疗科室。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艾灸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艾灸的药性效应、温热效应、辐射刺激是影响艾灸疗效的主要因素。人们对于艾叶中的药理活性化合物和艾灸燃烟中新产生的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忽视了艾灸中存在的大量不稳定并且不容易用一般方法检测到的活性自由基以及影响艾灸热和辐射效应的物质长链烷烃。本课题组长期从事艾叶和艾灸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科研成果,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艾灸中的不稳定物质自由基的生物活性和艾中影响艾灸的热和辐射作用的长链烷烃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对苯二酚在碱性条件下产生半醌自由基的原理来再现艾灸燃烟中的自由基。将对苯二酚的碱性溶液与酸性溶液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L6、HepG2和A549细胞上,24 h后,用MTT法、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苯二酚在碱性条件和酸性条件下的细胞凋亡比例,对比研究半醌自由基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12.5~200μmol/L浓度范围,相同浓度对苯二酚在不同的酸碱性条件下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强弱不同。对苯二酚在偏酸性条件下,细胞毒性小;对苯二酚在偏碱性条件下,细胞毒性大,且碱性组较酸性组毒性增加明显,说明自由基也是艾灸燃烟毒性作用的关键因素,艾灸的安全性应考虑自由基因素的影响。2.同样采用半醌自由基再现技术利用对苯二酚在碱性条件下产生自由基。以MDCK细胞作为H3N2流感病毒的载体细胞,将对苯二酚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分别与H3N2流感病毒悬液混合作用6 h后的溶液加入到铺满MDCK细胞的96孔板进行病毒吸附,分为空白对照组、病毒组、酸性组、碱性组。结合显微镜观察、MTT法、血凝实验法等方法比较不同浓度对苯二酚在酸碱性条件下对H3N2的直接灭活作用。结果显示,一定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对苯二酚在碱性条件下的对H3N2的灭活作用强于其在酸性条件下,说明艾灸燃烟中的自由基参与了艾灸燃烟的抗病毒作用,艾烟可以用于病毒性流行疾病的环境消毒。3.选用溶剂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提取分离端午节前后6个不同采集期艾叶中的烷烃,运用GC-MS色谱法对分离得到的烷烃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艾叶中能检测和确定的共有21种烷烃成分,其中19种是正构烷烃,2种支链烷烃,其中以正三十一烷含量最高,达到63.61%,其次是正二十九烷和正三十三烷,最高含量分别达15.85%、6.85%,烷烃相对六甲基苯的总含量可达936.19μg/g,芒种节前后采集的艾叶烷烃成分总含量最高,是艾叶作为灸材的最佳采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