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打破了人类文化的时空界限,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边界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并迫使文化人类学从最初只关注异域土著原始、简单的传统社会,转向研究本土、急剧变化而复杂的现代社会。研究越南归难侨回归本土后的身份变迁,不但是对一个现代复杂社会的关注,而且还是对一个跨越边界的社会的解读。对这种跨界社会的研究,既符合人类学对远方社会的传统研究兴趣,又拓展了现代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国之一,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也因此成为人类学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迁入地华侨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证及其演变、华侨华人与迁入地社会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如文化的冲突、适应和同化问题等等。归侨社区研究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类似,主要侧重于归侨社区的历史建构、社会文化的重新适应等问题。
从身份变迁的角度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归侨的社会结构,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在人类学已有身份认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大量档案资料和访谈材料,从归侨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越南归难侨被迫回国、安置农场、非法跨国再流动、面临“三融入”改革等几个环节,对越南归难侨社会、文化事项进行描述,并透过对越南归难侨的经济生活、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整理,展示越南归难侨从难民到公民的身份变迁过程,努力揭示越南归难侨群体的社会结构特点。
论文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创新点以及田野调查情况。除导论外,论文共九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问题意识的产生、花都华侨农场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了田野点状况;第二章通过介绍华侨移居越南的历史和越南华侨华人社会状态,回顾越南排华历史事件,着重描述了越南归难侨由侨民到难民的第一次身份变迁;第三章通过回顾国际社会对印支难民的安置工作,中国安置越南归难侨情况,着重分析了中国政府对越南归难侨群体的身份认定和归难侨群体的归难侨身份意识,反映了越南归难侨由难民到归难侨的第二次身份变迁;第四章描述了花都华侨农场对越南归难侨的安置情况,以及国际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揭示了越南归难侨群体的难民身份认同;第五章描述了越南归难侨安置农场早期的大规模非法跨国再流动基本情况、原因、条件、过程与结果,再现了他们的多重身份意识;第六章通过描述农场内部归侨群体互动、归难侨与当地村民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越南归难侨群体边界的形成及其归难侨身份认同;第七章从婚姻家庭、亲属关系、民间组织及社区生活方面入手,全面描述了越南归难侨的公民社会生活情况,并展示了他们对难民身份的重新解释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第八章主要描述了越南归难侨的跨国关系网络的形成、建构方式及其对越南归难侨社区生活的影响,探讨了跨国关系网络对公民身份单一民族国家认同模式的挑战;第九章从华侨农场行政、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展示了国家的“去侨化”意图和地方层面的相关实践,描述了越南归难侨的漂泊心态及其土地情结,并对其侨民身份意识对公民身份认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越南归难侨身份变迁及启示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