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間校刊《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是一次對正經、正史的大規模校勘、刻印活動,在校勘學史和出版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各經、各史均附有“考證”即校勘記,亦是一大創舉,體現了當時的學術水平。武英殿本因而取代明代的南、北監本,成為士人研習的主要版本,影響有清一代。“殿本”之名因而大盛,遂成内府本之代稱。殿本經史的校刊是一個極其複雜、曲折的過程,其校刊工作雖然主要在乾隆初年進行,但其後又對《遼》、《金》、《元》三史進行了改譯並新編了《三史國語解》,新輯出《舊五代史》,對《明史》進行了修訂,道光間又對《二十史》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版,整個過程延續近百年,是清代官方校書、刻書史上的重大事件。乾隆初年的校勘工作由博學鴻詞和進士出身的翰林們負責,保證了校勘的質量,使殿版經史遠邁前代諸本,成為當時最精善的本子。至於對《遼》、《金》、《元》三史的改譯,對《舊五代史》文字的改竄,對《明史》的修訂,這固然摻雜著政治因素,但館臣在進行改動的同時,也糾正了一些錯訛。道光修版之《二十史》流播未廣,未經學界檢驗,優劣不便遽定。然時值晚清,人力、財力俱不逮前,質量或不能甚高。殿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校刊工作歷時甚久,固然有人為的原因,但這項學術事業本身的複雜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内因。殿本作為官方定本,校勘精審、刻印精美,因而有大量的翻印本。但各本均是初印、重印,甚至道光改譯本的混合本,並不存在以整套乾隆初印本為底本的翻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