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不同年龄段绝经前女性的正常宫颈组织的三层结构(宫颈粘膜、结合带及肌层)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表观散系数ADC值的变化;2.研究不同b值的DWI对宫颈良恶性病变及正常宫颈组织的鉴别诊断价值;3.联合利用不同b值的DWI探讨ADC值评估宫颈癌各项特性的价值;4.采用不同b值探讨DWI及其ADC值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1.将67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分成三组(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采用3.0T MRI分别于增殖中期及分泌中期对其行盆腔T2WI及DWI检查,对宫颈三层结构区的ADC值、同一年龄段同一结构区在不同周期的ADC值及同一结构区同一周期在不同年龄段的ADC值进行两两比对;2.采用3.0T MRI对106名宫颈癌、8名宫颈肌瘤、12名CINⅢ患者及67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盆腔常规MRI、DWI扫描,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及b=0,1000s/mm2两组ADC图计算得出,根据ROC曲线来比较两组ADC图对不同宫颈病变的鉴别价值;3.采用3.0T MRI对112名宫颈癌患者进行盆腔常规MRI、DWI及DCE-MRI扫描,将宫颈癌患者根据以下因素分组:1)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2)不同肿瘤类型,3)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4)高低级FIGO分期;5)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6)不同肿瘤直径(最长径≤2cm,2-4cm,>4cm),7)不同年龄组(30~,40~,50~,60~),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及b=0,1000s/mm2两组ADC图计算得出,比较各组的ADC值;4.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的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CR(完全有效)、PR(部分有效)及SD(无效)组。分别计算及两两比较各次扫描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对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各肿瘤组及正常组之间的ADC值进行两两对比,并对各肿瘤组之间的年龄与分化程度进行两两对比。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and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结果:1.子宫颈三层结构的ADC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肌层最高,粘膜层居中,结合带最低),各个年龄组宫颈粘膜层及结合带的ADC值在分泌中期均明显低于增殖中期,而各年龄段肌层的ADC值在不同周期间无统计学差异,宫颈每层结构在同一周期的各年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2.在两组b值的DWI上,宫颈癌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宫颈肌瘤、CINⅢ及正常宫颈组织;宫颈肌瘤与CINⅢ,宫颈肌瘤与正常宫颈组织的ADC值在两组b值上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b值的ADC值在CINⅢ与正常宫颈组织之间均无明显差异;3.两组b值产生的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G3)与高中分化宫颈癌(G1/2)之间,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之间,在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术后无复发或转移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ADC值在高低级FIGO分期之间、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之间、不同肿瘤直径之间及不同年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4. CR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的ADC值明显高于PR及SD组,但与正常组的ADC值之间无明显差异,各肿瘤组治疗前、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ADC值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各肿瘤组的年龄与分化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各肿瘤组治疗前肿瘤直径、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肿瘤直径提高百分比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ADC值提高百分比与直径降低百分比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不同结构区及生理周期会对正常宫颈组织的ADC值产生影响,当利用ADC值诊断早期宫颈癌、监测宫颈癌疗效及鉴别肿瘤早期复发时应考虑这些因素;2.两组b值产生的ADC值对于鉴别宫颈恶性与良性病变及正常宫颈组织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组b值的诊断价值相当;3. ADC值对于预测宫颈患者预后(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的价值较高,ADC值可以用来提示宫颈癌的组织学级别及类型,尽管仍有一定的交叠,两组b值对于评估宫颈癌不同特性的价值相当;4.肿瘤治疗2周后ADC值提高百分比可以用于预测放化疗的疗效,外照射25次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可以用于监测疗效,ADC值改变不依赖与肿瘤形态学变化并较形态学影像方法能够更早的预测疗效、更准确的监测疗效。高b值DWI较低b值DWI能更准确的监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