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基于2013-2015年上市公司经验分析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_we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对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来说,投资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然而近些年我们并不难发现,不少企业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甚至为了项目能上马不惜“制作”一份所谓的可研报告,未经科学论证的投资决策不在少数。微观个体的过度投资,有可能会对整个行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到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典型的表现即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产能过剩,这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2016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那么,具体对于企业来说,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呢?
  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了解到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外部监督者和内部监督机制——机构投资者和内部控制——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过度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解释变量机构投资者(Inst)、中介变量内部控制(IC)以及被解释变量过度投资(Inewε)三个变量进行了概念界定,根据本文的基石——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本文的三个假设,利用Richardson衡量非效率投资的模型,对2013-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得出了正残差即为研究样本,然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Inst)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IC)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Inst)与内部控制有效性(IC)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温忠麟(2004)提出的检验中介效应的步骤,得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IC)在机构投资者持股(Inst)对过度投资(Inewε)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机构投资者(Inst)、内部控制(IC)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的视角,为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对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