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近年来UC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UC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肠黏膜病理学改变明显,针对UC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十分重要,可以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程度,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
1.探讨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态,为临床辅助治疗UC提供依据。
2.探讨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表现及肠黏膜病理改变状况,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探讨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态与肠黏膜病理改变状况之间的联系。
研究方法:
1.对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粪便快速菌群涂片检查。
2.对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培养。
3.观察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表现。
4.对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5.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向分析LSD进行两两比较,如果方差不齐,采用welch稳健估计,用Tamhane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显著性界值。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两独立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U检验,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
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快速菌群涂片示Gram阳性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Gram阴性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Gram阳性球菌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增加或大致正常,菌群大多呈Ⅱ度失调改变;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直接涂片示Gram阳性杆菌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减少,Gram阴性杆菌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增加,Gram阳性球菌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菌群大多呈Ⅰ度失调改变。
2.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0),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0),小梭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6),其它细菌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70.05)。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28)其它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大致正常或轻度充血,血管模糊。
4.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病理示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50个/HPF),呈弥漫连续性分布,黏膜腺体萎缩,部分区域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和隐窝脓肿形成,黏液分泌减少。缓解期UC患者肠黏膜病理示固有层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10个/HPF)或(10~50个/HPF),累及少量隐窝。
研究结论:
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普遍存在菌群失调情况,而不同时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也有不同,UC患者肠道菌群的失调程度与UC的活动性有相关性。因此对其进行肠道菌群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为使用微生态制剂纠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失调,进一步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依据。
2.菌群失调将明显削弱肠黏膜对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御作用。因此,补充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益生菌,抑制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可有助于改善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从而为辅助治疗UC提供帮助。
3.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表现的程度不同,可为UC的的诊治提供依据。
4.不同时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改变的程度不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UC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程度与UC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可能相关,改善UC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可能对减轻肠道病理损伤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