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康方”由柴胡、浙贝母、夏枯草、鹿角胶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效。本实验采用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的方法,复制乳腺增生的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血清雌激素(E2)和孕激素(P)的变化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以验证“乳康方”的药效,并从调节性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角度探讨该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70只,75~85日龄,体重220±20g,常规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正常组、Normal Group)、模型对照组模型组、Model Group)、乳癖消对照组(乳癖消组、RP)、三苯氧胺对照组(TAM Group)、乳康方低剂量组(乳康方Ⅰ组、RⅠ)、乳康方高剂量组(乳康方Ⅱ组、RⅡ)。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15只大鼠,其余四组每组10大鼠。正常组给予每只大鼠右下肢肌注生理盐水注射液0.2ml/kg/d,共干预30天;其余组给予每只大鼠右下肢肌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mg/kg/d,共25天,然后改为每只大鼠右下肢肌注射黄体酮注射液5mg/kg/d,共5天。实验第31天随机从模型组和正常组各抽取5只大鼠,无菌操作楔形取下大鼠第3对乳房,用4%的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光镜下显示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乳腺腺管和腺泡明显增生,提示造模成功。成功建立乳腺增生大鼠的模型后,各组开始分组治疗,每日每组按10ml/kg/只体重灌服:乳癖消片混悬液,TAM混悬液,乳康方低剂量汤药,乳康方高剂量汤药,正常组及模型组均分别按10ml/kg/只体重灌服生理盐水,共30天。实验结束大鼠无一死亡。末次灌胃后,大鼠禁食24小时,断头取血,制备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无菌操作楔形取下大鼠第3对乳房,一侧用4%的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一侧乳腺组织作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法检测ER,电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数并做积分分析。结果:1“乳康方”对乳腺增生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乳腺导管上皮排列规则,导管腔、腺泡腔无扩张,小叶及小叶中腺泡数极少。模型组大鼠乳房增大,乳腺增生呈弥漫性,乳腺的腺泡及导管大量增生,小叶内腺泡密集,大小不等,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明显扩张,腔内出现大量分泌物。乳康方Ⅰ组、Ⅱ组与模型组比较,腺泡数量不多,腔内分泌物较少。乳癖消组、他莫西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腺泡增生,但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扩张不明显,腔内分泌物不多。2“乳康方”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中E2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的含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癖消组、TAM组、乳康方Ⅰ组、乳康方Ⅱ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E2含量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康方Ⅱ组分别与乳癖消组、TAM组、乳康方Ⅰ组比较,E2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3“乳康方”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中的P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的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癖消组、TAM组、乳康方Ⅰ组、乳康方Ⅱ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含量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康方Ⅱ组分别与乳癖消组、TAM组、乳康方Ⅰ组比较,P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4“乳康方”对乳腺增生大鼠ER表达的影响被染为棕黄色粗颗粒状的细胞为ER表达的阳性细胞。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多。乳康方Ⅰ组、Ⅱ组与模型组相比可明显抑制阳性细胞数量,且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乳痞消组、TAM组。乳痞消组、TAM组分别和模型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ER积分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康方Ⅱ组与正常组比较,ER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1);乳康方Ⅱ组分别与乳康方Ⅰ组、乳癖组和TAM组比较,ER积分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康方Ⅰ组分别与乳癖消组和TAM组比较,ER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1乳康方能显著改善乳腺增生大鼠病理形态学变化,证明其对乳腺增生大鼠的乳腺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及保护作用。2乳康方对实验性乳腺增生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调整雌孕激素比例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