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几经演变,然而却作为一种隐秘的话题长期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处于敏感话题的边缘地带。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多元交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渐宽松起来,同性恋的“可见性”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同性恋题材的出版物闯入我们的视线,媒体也对同性恋的问题展现了开放的态度。同性恋这个话题从以往隐秘的话题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性恋电影”成为一种形象化的影像言说方式,在对于现实环境不断映射反映、不断抗争突破、不断探索与追求中逐渐取得不菲成绩并获得受众认可,而电影中女同性爱情故事的呈现模式的探讨也愈发激烈、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媒介文化中女同性恋爱情傻瓜式的呈现模式,以电影的呈现方式作为突破口,考察9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及其变迁,探讨人们对于同性恋认识的转变及研究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导论部分,从第一节在对于同性恋者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做出概括介绍后,提出了同性恋的爱情如何存在的初步问题。随后,本文对于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及难点等方面做出了叙述,以此明确本文探讨的相关问题、研究基础及研究价值。论文主要思路是:通过“梳理”女同性恋电影中各种同性恋感情产生过程,旨在通过在众多的女同性恋电影的性别形象和性别叙事中寻找出稳定的人物创造模式类型,希望在不同的文本语境当中找到共同的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探讨了女同性恋的两种表现模式:本质模式和社会构建模式。将女同性恋的本质划分为性倾向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属性与性倾向是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赋予的意义这两种解释。对于本质模式,论文列举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同心难改》、《阿黛尔的生活》、《Yes or No》和《指匠情挑》这些同性恋题材电影作品,分别从基本的人物角色设定、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策略来表现本质模式在电影中的叙事形态,最后站在自我批评与女权主义的角度做出总结。对于社会构建模式,从电影《自梳》、《吉娅》、和《指匠情挑》中故事情节的简单叙述,从女主角角色倾斜的社会地位这个表达背景、角色超越性别后的回归的叙事结构、女主角经历逃离和女扮男装的叙事策略上将影视和生活的距离拉得更近,娓娓讲述了在女性主义立场下女同性恋爱情的压抑与不顺,电影从现实、道德和人性的角度折射出现实的困境,从而呼吁出对于女同性恋感情问的尊重与理解。论文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段落。同性恋电影对同性恋形象的他者化、边缘化及反讽式表征,反映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性别意识从片面到趋于完整的过程。同性恋遭到了社会的长期边缘化,“最大的同性恋谎言就是我们不存在”,电影史家维多·罗素如是说,所以他们一直是低姿态的。虽然现如今的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性增强,但是有一部分人对同性恋的性别选择否定依旧很强烈,所以同性恋一般都选择隐藏。她们是生活在阴霾下不能见光的爱,是:隐藏在柜子里的人。通过对于电影中女同性恋爱情故事的呈现模式类型进行研究,用电影对于现实的困境进行折射,让同性恋人们的话语权和爱情选择权得到理解和尊重,超越文化障碍,以促进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自由平等交往,引起人们对于个体亚文化的关注与反思、使同性恋的身份得到认同,这便是此篇论文写作目的与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