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内界膜剥除术后短期内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2019年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20例,并且入院进行了成功的黄斑裂孔手术(患者全部进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玻切+剥膜+无菌空气填充术且无术后并发症),其中女性患者17例(17只眼),男性患者3例(3只眼),手术均由同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操作。对照组为患者的健康眼。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第三代微视野计,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直径,黄斑区敏感性(MMS),中心凹敏感性(CMS),和中心凹2°、4度范围内固视点占比以及术后3个月剥膜区域4个象限(鼻上、鼻下、颞上、颞下)的视网膜敏感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物(GCC)的厚度,术后通过En-face OCT叠加出RNFL层的顶层到IPL的底层区域内的图像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松解样外观(DONFL),计算其数目、总面积及平均面积,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IS/OS层结构完整性。结果:在对照组中各象限GCC厚度在0.05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实验组中各象限GCC厚度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组中进一步两两比较四个象限GCC厚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示颞下-鼻下,颞下-鼻上,颞上-鼻上,颞上-鼻下存在差异(P均=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颞下-颞上,鼻下-鼻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及对照组GCC厚度比较示:在鼻上及鼻下象限患眼术后3月GCC厚度比健眼增厚(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颞下象限患眼术后GCC厚度比健眼变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颞上象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MMS,CMS及固视点在2°和4°范围内百分占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前后四个象限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颞下象限具有随着视网膜GCC厚度变薄,视网膜敏感度进一步降低的趋势。患者四个象限GCC厚度变化与术后视网膜敏感性均无相关性(P均>0.05)。DONFL的平均面积与固视点在2°范围内的占比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3 P=0.04<0.05),DONFL的平均面积与CMS、MMS、固视点在4°内占比无相关性(P均>0.05),DONFL的个数、总面积与CMS、MMS、固视点在2°及4°内的占比均无相关性(P均>0.05)。IS/OS层连续与中断两组MMS、CMS与固视点在2°及4°范围内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基本参数中两组术后BCV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CMS、MMS与术后CMS、MMS具有良好相关性(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具有良好相关性(P均<0.05)。术前裂孔直径与术后MMS、CMS有相关性(P均<0.05)。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BCVA、术后MMS、术后CMS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1.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IMH术后3个月鼻侧象限GCC厚度增厚,颞下象限GCC厚度变薄。2.术后患者CMS、MMS较术前明显提升,术后四个象限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固视点稳定性在术后短期内有所下降。3.术后患者四个象限GCC厚度变化没有引起术后平均视网膜敏感性的下降。4.剥膜术后出现的DONFL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敏感性并无较大影响。5.术前CMS、MMS可作为IMH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程度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