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可以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在65岁之前)和晚发型(发病年龄在65岁之后)两种类型。AD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和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堆积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被认为是多因素的,基因、环境和年老因素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但研究者尚未明确此疾病的发病机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蛋白水平在散发型AD患者脑内被报道是下降的,并且在AD模型老鼠中补充UCHL1蛋白可以挽救下降的突触和认知功能,因此UCHL1蛋白水平的下降似乎参与了AD的发病过程。然而,AD患者中UCHL1水平降低的机制尚未明确。已知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是A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过表达UCHL1能够减少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同时通过相应的小干扰RNA(SiRNA)下调内源性UCHL1的表达水平,能够增加磷酸化tau蛋白的含量。MicroRNAs通过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机制作用于靶基因,从而下调某些蛋白,在一些疾病发病机制中,microRNAs的角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许多microRNAs已经被证实参与了AD的发病过程。我们的研究发现miR-922可以通过下调UCHL1的表达水平来增加磷酸化的tau蛋白,从而对AD的发病机制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阐述UCHL1水平在AD患者中下调的一种可能机制,同时也丰富了有关tau蛋白在AD发病机制的假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