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小水井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化探异常和物探异常特征、成矿流体特征及与邻区金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矿床矿化富集规律、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找矿模型、找矿预测准则和标志,对矿床及外围找矿前景进行了预测,为勘查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小水井金矿床处于扬子准地台与唐古拉-兰坪-思茅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哀牢山变质带及红河断裂)的东侧边缘。区域上有四个成矿期,分别形成了早元古代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变质铁铜矿床,中元古代—中三叠世古风化壳型铁(金)矿床,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破碎带热液蚀变脉状金矿床和铅锌(银)矿床,喜马拉雅晚期沉积-热液改造砂砾岩型金矿床等四种成因类型的矿床组合。构造控矿是本区金矿床的主要特点,多级断裂构造体系控制了区域金矿带、矿田、矿床、矿体及矿石类型的分布。小水井断裂(三级)控制了小水井金矿床的产出,更次级的断层、剪切裂隙破碎带、层间破碎带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矿床控矿构造类型为脆-韧性剪切断裂构造。断裂产状变化地段、不同方向断层交切附近、破碎带的膨大部位,是厚大透镜状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破碎带变窄地段,矿体变薄、尖灭,形成脉状矿体。矿体的分布标高在2045~1740m范围。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浅成条件下,由中~低温混合热液流体在韧-脆性剪切构造带中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床成矿模式为在基底地层和周边物源区岩石含金较高的背景下,由于剪切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驱动幔源流体上升和变质热液、天水-地下水形成的热液及岩浆热液沿断裂带运移,沿途不断促使地层中金活化、迁移,在浅部次级剪切断层破碎带较宽、产状由缓变陡的过渡地段逐步富集形成矿床。初步确立了矿床找矿模型,即构造对成矿的多级系统控矿模型,构造对矿化富集规律及矿体产状、形态的控矿模型,矿化蚀变分布模型,岩体与构造对矿化叠加控矿模型,成矿作用动力学模型以及物探、化探综合找矿模型。认为地质-化探-物探-钻坑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集成是发现和探明此类矿床的有效途径。预测小水井金矿北端14线以北和南端93线以南无找矿潜力,其间的14-93线长2km,1740m标高以上范围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资源量可达10吨以上,但1740m标高以下找矿潜力有限。预测在小水井金矿之南的苏布及以北的大坎子—官郎山等地尚可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矿床(金资源量10~20吨),是进一步找矿的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