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类型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清朝自康熙、雍正、乾隆以来前后近130多年时间里,在北京西郊海淀陆续修建离宫别苑和行宫御苑,推动中国皇家园林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三山五园”。“三山五园”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艺术、人文信息,对世界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民族学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国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及其构筑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进行分析,指出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皇家园林文化空间逐步被型塑,并呈现出历史、社会和文化生态三个维度。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这些曾经只为封建帝王服务的皇家园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寻求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空间的“契合点”,探索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越发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勾勒现存皇家园林文化空间格局,寻求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价值赋予的新途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由文化遗产构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对这一空间重新进行型塑,在这二者之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是重要的环节。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如何认识、评价文化遗产,即文化遗产价值观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突破点,运用民族学的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借鉴以往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对皇家园林文化空间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建立海淀区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淀区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对建立并完善文化遗产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出建议。皇家园林文化空间涉及生态环境、人类活动、意识影响等方面因素,涵盖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事项,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共处于一个文化生态体系中,与区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本研究将海淀区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海淀区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进行讨论,提出建立皇家园林文化生态区的构想。这一保护模式将皇家园林文化空间内的文化遗产全面纳入,在现代社会,以文化生态的理念,为皇家园林文化遗产赋予新的意义。如何协调现代社会语境下皇家园林区域内各层面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协调文化、社会、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今后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逃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思路、意义、过程进行介绍。正文分五章:第一章——如何认识皇家园林及其文化遗产。本章以讨论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等重要概念为途径,在梳理皇家园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民族学的研究视野引入这一崭新的领域,为讨论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二章——皇家园林历史文化变迁。本章在对皇家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追溯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清代海淀地区皇家园林艺术特点及围绕“三山五园”的建设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分布格局和皇家园林文化空间布局。第三章——海淀区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现状调查。根据在海淀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本研究选定的研究范围,对“三山五园”区域内现存文化遗产的情况、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四章——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在梳理有关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提出指导性原则和建立文化遗产工作常态化机制的目标。第五章——现代社会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构建。现代社会下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评价体系、合理利用、保护机制以及保护意识等多方面内容。为此,提出建设皇家园林文化生态区的构想,将各项工作纳入一个体系中,综合考虑、协调处理,促进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向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向迈进。结语对“三山五园”文化空间的变迁进行了总结,指出面对海淀区新的发展阶段,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空间功能的分区与文化整合,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真正构筑起现代社会空间的心境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