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辩证思考哲学经典。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的发行量上,它仅次于《圣经》高居第二。这一著作中文化意象的成功传递无疑是个重要课题,它的翻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有深远意义,并值得深入研究。模因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来研究翻译的重要任务,即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从而完成文化间的交流。笔者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象,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文章认为,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本文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以《道德经》为例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有效传递的处理,从而对典籍翻译的英译工作做出启示。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引言部分简介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以及论文的主旨;第一章着重文献综述以及《道德经》在国内外学界的地位及影响的概述,并探析其在国内外的英译研究;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包括模因与模因论、翻译模因论以及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第三章指出《道德经》的文化意象,并探讨文化意象与翻译的关系及阶段性传递特征,探讨翻译模因在《道德经》英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问题,并通过比对不同文本加以实例加以说明;结语中,笔者发现不同时期翻译的首选策略有所不同,在《道德经》被广泛传播并接受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中提倡异化为首选,但不排斥归化。模因论的引入对典籍翻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可以作为媒介为中华典籍翻译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