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江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山溪性河流,对福建省经济发展以及台湾海峡物质源汇研究均有重要影响。由于历史原因,闽江入海物质的研究较为薄弱,碳的输运与转化研究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测定2014~2015年4个季节的闽江下游及河口区水质、悬浮物及沉积物样品,结合2009年秋季闽江口水质数据,全面分析了闽江下游及河口区溶解态碳、COD、悬浮物及沉积物总碳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入海通量,进而讨论了研究区碳的来源、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河口溶解碳的空间分布呈现从河口向海域增加的趋势。COD从闽江下游经河口至外海,总体表现出“低-高-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北港和南港河段。悬浮物中总碳呈现由库区经河口向海域降低的特征;悬浮物浓度和颗粒态总碳的高值区均出现在河口最大浑浊带而不同于COD。沉积物总碳的分布特征则与COD类似。河口段加密站悬浮物中总碳含量均呈现由陆向海增加的趋势。季节变化上,春季COD含量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含量最低。悬浮物浓度则表现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相应的悬浮物总碳和颗粒态总碳均为秋季含量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最低。河口加密站悬浮物总碳含量冬、春季均表现为高潮期大于其他潮期的特征,且在春季涨潮和高潮期观测到明显的盐水楔现象。2、闽江DOC和DIC每年输出河口通量的估算值分别为4.89×104tC和21.19×104tC。闽江每年向河口输入悬浮及推移质泥沙总计770.93×104t,输入河口颗粒态总碳约11.18×104tC,其中约有471.95×104t悬浮物和8.02×104tC沉积在河口区,余下约224.40×104t悬浮物和3.16×104tC最终入海。闽江口pCO2平均为619.20μatm,其秋季向大气释放CO2为1.93×104tC,表现为大气CO2的源。闽江口各形态碳及其通量相比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河流而言处于较低水平。3、闽江河口溶解态碳与盐度、TAlk、pH、DIN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呈现负相关关系。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总碳与总氮相关性显著,表明二者的同源性;悬浮物总碳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则因季节与河段的差异而变。沉积物总碳与大部分环境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及物源分析推断,库区~北港段以及邻近海域,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总碳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其中北港部分河段沉积物总碳受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影响明显;大樟溪~南港河段则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和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河口段主要为陆源有机物的影响。河口段加密站总碳在水体、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之间的迁移转化,受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