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解决清初铜钱成分与规定不符及乾隆五年改铸“青钱”的原因,研究表明,乾隆五年,市场钱价(相对于白银)很高,在多种平抑钱价措施无效的情况下,私销被认为是钱价高昂的主要原因。于是,清廷决定铸“青钱”,以防私销。京、省各局陆续改铸青钱,虽年铸钱总量大增,但钱价未能得以平减。文献和档案的研究发现,当时私销并非很严重。因此,铸青钱政策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事实上,白银的进口是钱价高的主要原因。乾隆中后期,流通中白银减少、铜料供应充足以及私铸等引起钱价下跌,并最终导致铸“青钱”政策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