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进行临床病例的采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病理特征及其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三型前胶原N端肽(PⅢPN—P)、胶原蛋白Ⅳ型(Ⅳ—C)、层黏蛋白(LN)以及肝脏硬度测量值(Liver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关系,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药防治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确诊的1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31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问卷表,确定其中医体质,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LSM值,运用SPSS 20.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位证素主要有肝、肾、脾(分别占总体80.92%、51.14%、48.85%),病性证素主要有热、气滞、湿、阳虚、气虚(分别占总体69.47%、54.96%、47.33%、41.98%、40.46%);乙肝后肝硬化的病位证素主要有肝、脾、肾(分别占总体92.37%、74.81%、61.07%),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瘀、气滞、阳虚(分别占总体91.67%、74.81%、72.52%、67.18%)。通过对病位证素的对比,发现两组的肝、脾证素积分有差异(P<0.05),通过对病性证素的对比,发现两组的气虚、血瘀、阳虚、气滞的证素积分有差异(P<0.05)。②CHB组中湿热质所占比例最大,占26.7%;平和质居占24.4%;其次是阳虚质、阴虚质各占11.5%;而气虚质、气郁质占9.2%、7.6%;痰湿质、特禀质、血瘀质分别占4.6%、2.3%、2.3%。乙肝后肝硬化组中血瘀质占19.1%;阳虚质、气郁质分别占17.6%、16.8%;气虚质、阴虚质各占14.5%、13.0%;湿热质15例、痰湿质10例,分别占11.5%、7.6%。③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LN、Ⅳ-C、HA及LSM值比较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ⅢPN—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74>0.05)。LSM值与肝、血瘀、气虚水平呈正相关(P<0.05);HA与肝、气虚、阳虚、气滞呈正相关(P<0.05);Ⅳ—C 与阳虚呈正相关(P<0.05)。④CHB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LSM值在各中医体质中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LSM值在各中医体质中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LSM值在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指标在各中医体质中高低依次为: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其中气虚质与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相比差异具有差异性(P<0.05),血瘀质与湿热质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痰湿质与血瘀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Ⅳ—C指标在各中医体质中高低依次为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痰湿质与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相比差异具有差异性(P<0.05)。PⅢPN—P指标在各中医体质中高低依次为: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其中气虚质与气郁质、阴虚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A指标在各中医体质中高低依次为: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其中阳虚质与气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湿热质与血瘀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SM值在肝硬化组中医体质中高低依次为: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其中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分别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比较,提示在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病性证素发生改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为湿热质、平和质为主。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体体质以血瘀质、阳虚质和气郁质为主。HA、LN、Ⅳ—C、LSM值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证素特征及体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乙肝后肝硬化血瘀质、阴虚质LSM值较高,肝纤维化程度重,其发病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