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安江水库是我国建设的一座超大型水库,是钱塘江水系重要的饮用水供应中心及水源涵养地。然而,当地曾于1998与1999年连续两次爆发了大规模水华事件,使得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选取新安江水库河道区、河-库交汇区和中心库区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与210Pb等放射性核素建立水库的年代学标尺,以沉积物中的TP、TN判断营养盐的历史输入变化,以沉积物中的C/N、δ13C和δ15N确定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新安江水库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新安江水库的水华抑制机理及其碳埋藏效应。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137Cs计年结果,中心库区的1964年识别峰位于11.93g/cm2处,该结果与210Pb的CRS模型定年结果基本一致。而河道区和河-库交汇区由于放射性核素计年混乱,故采用粒级变化定年,并用中心库区年代学标尺予以校正。三个采样点的粒度变化均反映了1994-1999年的洪峰事件,河-库交汇区和中心库区的粒度反映了1966年的泄洪事件,由此估算了水库各个历史时期的沉积速率变化。(2)新安江水库不同区域营养盐含量呈现显著性差异。上游TP含量在0.55-0.89g/kg,TN含量在0.12-0.25%,两者总体变化趋势与降水相似。结合当地水动力特征分析,该点营养盐可能主要来自于上游非点源输入。河-库交汇区TP、TN总体呈现先“减少-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1997年以前,该点营养盐含量较低且波动性较小,表明这一时期营养盐输入比较稳定。1997年后,该点TP、TN呈现显著增长,表明存在新的营养盐输入源。中心库区营养盐则呈现指数增长,表层TP含量甚至高达1.64g/kg,TN含量0.7%,表明近年来当地营养盐输入正逐年增加。根据淳安县历年渔业产量及分布状况,养殖业可能是导致河-库交汇区和中心库区营养盐输入增加的主要原因。(3)上游河道区TOC、BSi和IC均呈现与营养盐相似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营养盐(TP、TN)与TOC也呈现较高的相关性,这些均表明当地有机质与营养盐的来源基本相同,都受到降水和径流的影响。较高的C/N值和δ13C(-25.1‰—-26.0‰)则进一步指示了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以陆源输入为主。河-库交汇区BSi、IC与营养盐呈现相似变化趋势,而TOC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该点TOC-BSi和TOC-IC较低的相关性表明初级生产力不是唯一的有机质来源。该点的δ13C值(-25.8‰—-26.9‰)则进一步表明河-库交汇区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和初级生产力。中心库区TOC、BSi和IC与营养盐变化相似。1997年以前TOC变化趋势稳定,这一时期δ13C的变化范围在-26‰—-27‰之间,说明这一时期当地的有机质受到陆源和内源输入共同影响。1997年以后,该点TOC含量显著增加,δ13C变化范围为-29.09‰—-26.2‰,表明中心库区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初级生产力。(4)河流建坝后对新安江水库富营养化进程及库区碳埋藏效应产生较大影响。结果表明,中心库区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达到危险水平,且生物可利用N、P分别占TN、TP的95%及80%。但由于深度效应及当地保水渔业政策的影响,这些营养盐无法转换为威胁水库安全的内源污染源。大坝拦蓄导致碳埋藏量每年高达2.49×1010 g.yr-1,远超库区每年碳排放量为1.4×1010g.yr-1,这表明该水库是一个明显的碳汇,对流域的碳循环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