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泻要方是临床治疗腹痛泄泻的常用方剂,用以治疗以腹痛、肠鸣、完谷不化为主要表现的泄泻效如桴鼓。但是关于其方名、作者、用量、主治病机等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一般认为其作者是刘溥刘草窗,但是也有认为是朱丹溪者;关于其主治病机,多认为是肝脾不和导致的泄泻,但是关于肝脾不和的类型是肝郁脾虚、肝旺脾虚还是脾虚肝强也有争议。此外还有一种认识是风泄,认为其病是由于久风入中客于肠胃,其痛乃风冷走窜攻痛,其泻完谷不化乃是由于风性速急催谷不化而下。在这种情况下,对其主治病机进行辨析,有助于明确本方的临床应用。另外一方面,通过对风泄展开文献梳理及理论研究,能够加强对相关中医理论及其发展流变的认识,从而更有效指导临床。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以痛泻要方病机讨论为切入点,对中医风泄理论及其发展变化展开梳理分析,并从多方面论证痛泻要方主治的泄泻可能为风泄,而非肝脾失和导致的泄泻。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对痛泻要方进行了概述,简单论述了与痛泻要方作者、出处、组成、方义药解相关的一些争议,引出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为风泄研究与痛泻要方病机辨析。通过文献梳理的办法,首先对风泄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机、治疗进行了探析,风泄是由风邪入于肠胃引起的以完谷不化、肠鸣、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泄泻。其病机为风邪乘人体正气虚弱由表入里,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时有气攻痛,矢气频频,一痛则急登厕,泄则不畅,下多完谷不化,并伴劈劈有声,泄后痛减,脉多虚细弦,并有尺部浮缓。在治疗上,以治风为主,兼以健脾燥湿。其次对风泄理论由古至近世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梳理,由明清时期医家对风泄病机认识的变化引出对痛泻要方主治病机的辨析。然后从多个方面论证痛泻要方所治的泄泻可能为风邪入里引起的腹痛、泄泻。痛泻要方中防风祛风,芍药破邪气除腹痛,陈皮宣肺理气下合大肠之气,白术健脾运湿。痛泻要方为治疗风泄的专方,而风泄的主要病机为风邪客于肠胃,即内经所说的久风入中。痛泻要方所治之痛泻,与肝脾不和导致的痛泻,二者有一定区别。后者是由肝气导致,多由情志所伤而来,在病因与症状上均与风泄有所差别。第三部分为结论与认识部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在认识中医理论问题时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历史实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理解和分析问题,一方面也要注重医家的个体性差异,结合医家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对相关问题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