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碰撞中的价值诉求——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犹太性元素与美国文化的碰撞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在美国评论界被公认为是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赫索格》,除此之外他还写作了九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游记和随笔。 国内对贝娄的作品评述很多,在文章的文献概述部分,我对其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述。接着本文试图从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对贝娄小说的影响方面对他的小说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首先,我从犹太民族的历史和贝娄家庭的犹太背景谈到犹太性元素对贝娄的影响,正是犹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贝娄父母老式犹太人的教育方法中传递给了贝娄一个犹太灵魂,也使得他的作品潜移默化地浸润了犹太性元素。然后,我又试图从贝娄及其家人在美国的奋斗经历方面谈到美国文化对贝娄的影响,贝娄成长于美国工业城市芝加哥,生活环境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他同时也努力向这一标准靠近,因此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贝娄在美国社会中取得了名誉、地位、金钱之后,他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快乐。正是他的犹太灵魂和美国生活发生的矛盾冲突以及碰撞交融成为他写作的原动力,也同样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使得贝娄的小说中既有着睿智的智者思虑也有着世俗的人生追求,这成为了贝娄小说能在精英文化逐渐消亡的当代社会中,以严肃文学登上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的原因。因此,我在文章的主要部分中分四个方面对这两种文化在贝娄作品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第一个部分,我从犹太文化的沉思传统以及小说中人物对美国文化的思考谈起,主要结合贝娄的小说《挂起来的人》和《赫索格》进行论述。第二个部分,我主要结合贝娄小说《赫索格》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来具体论述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对女性的传统的要求,以及犹太人婚姻爱情观与当代美国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之处。贝娄对西方社会中出现的欲望泛滥是充满着深深的忧郁的,但他也为世人指出了一条拯救之路,即用爱拯救绝望的灵魂。第三个部分,我主要结合贝娄的小说谈到了犹太人的传统金钱观念和家庭观念在进入美国社会中所受到的冲击,正是现代社会对物质以及金钱的疯狂膜拜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但亲情仍然是存在的,亲情之爱在男女之爱之外为世人指出了又一条获得拯救的道路。在这一章的第四个部分中,我结合贝娄的小说谈到了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的苦难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旅程,但这种寻求认同却并不意味着丢失自我的身份,贝娄的主人公们寻求自我价值,逃避社会对其的异化的旅程在流浪中进行着,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犹太人所建筑在善和爱心上的世界观。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对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春季避风  五行学说中有句话叫“避风如避箭”,意思是躲避风而不受寒,就如同躲避箭一样。尤其在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由低潮开始复苏,汗孔开泄,血管扩张,人急忙地脱掉冬装,当春风吹或寒潮来时,长驱直入,寒气侵犯皮肤、关节和经络,会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在春季避风是很重要的。  春季护头  避风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头,春季养生需要避头风,保护头部不受风寒。“头”在中国字里又叫做“首”,头为人之首,人
期刊
本文对何其芳早期诗集《预言》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何其芳的童年时代和生活环境,这也是他写就《预言》的一个现实的和心理的基础。沉闷腐朽的封建家
康德美学和先秦儒家美学(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两大美学体系虽然时空背景差异巨大,但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以道德上的善作为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康德提出
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是20世纪拉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既涉及到拉美本土“爆炸文学”的成因、魔幻现实主义的诞生以及第三世界文学令人瞩目的国际化倾向,也涉及到欧美现
近来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水湿严重导致“乌云蔽日”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
期刊
张翎作为新移民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北美新移民小说创作领域中的重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望月》一文引起文坛的注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喷薄之势给文坛与读者
本文对湖畔派诗歌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探讨。文章打破了情诗和写景诗的界限,分析了湖畔派诗人创作中的景物特征,探讨其景物描写的特点、个性和风格,以及文化内因等。以文献资料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