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已经确定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道路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0%左右,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但正如世界银行在其《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开篇所尖锐指出的:“在过去30年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展,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发展中世界仍然有十多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大量统计资料和可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已经进入了罗斯托所说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但贫困、人口迅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问题并没有彻底解诀。本文拟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转变,以及促进和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主要因素的探索,对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作一个小结,希望从中能够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问题所在,以便对如何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运行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演变。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现象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任何一个增长着的经济都面临着如何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本章包括两节:第一节首先明确了经济增长的概念,然后简单回顾了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二节分析了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从中归纳出一些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c 第二章,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因素分析。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体制、产业结构等因素的贡献。本章分为四节,分别从供给、需求、体制、产业结构等四个层面来分析它们是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 第三章,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因素。 作者认为,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制约中国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双重体制之间的摩擦、经济结构不合理、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和消费、消费需求不足,以及人口的制约。本章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原因。 第四章,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本章针对第三章列举的制约中国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增长的因素,提出了一些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努力扩大内需、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