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得到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但目前的现实是: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初级资源、鞋类、服装、玩具、家具、消费类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很低,即使在一些高科技制造业行业,我国所从事的也是该行业的劳动密集加工阶段,即高科技行业产业链的最低端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依然不高。郎咸平教授指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阶段。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①这六大环节产生的附加值远远高于加工制造环节,所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里面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制造业的拉动,但由于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配角地位,靠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污染环境来支撑经济发展,老百姓并没有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得到实惠。
近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依据传统的产业升级理论,我国的制造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应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的制造业应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而且考虑到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也应该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提高制造业效率,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但是,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同时较低的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使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制造业转移出去。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简单的用传统的产业升级理论指导我们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度的发展我们的制造业,分行业、分地区有区别的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我们应该对制造业低端领域的产业发展选择、发展定位、发展道路做出清晰的界定。
本文首先对一些传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定位理论进行阐述,然后对国内外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发展规律性进行总结。接下来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对制造业低端领域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本文第四部分以北京市制造业低端领域为例,以北京市和相关省市的统计数据作为分析论据,具体分析论证了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