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政治权威变迁的历时性分析,主要通过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过程。当政治权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其所带来的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的成功,必然会反过来巩固既有的权威地位。可是,当政治权威的形式脱离了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诉求,所带来的失败也会促使政治权威的变迁,不管这一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毛泽东时期,产生于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的魅力型权威,通过政治革命的胜利,巩固了自身的地位,但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却通过拔高生产关系,试图实现生产力的跨越,结果被证明是失败的,而魅力型权威集中化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又放大了这一危害的效果。魅力型权威就此瓦解。进入邓小平时期,混合型权威在保留了很大一部分魅力型权威权力结构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开始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当弱小的生产力处于发展的初期,这样高居于其上的政治权威是非常必要的,至此所带来的经济成功也巩固了混合型权威的地位。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独立、自主,其就会产生内在的动力,这要求高居于其上的政治关系作出改革,以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并且,当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上趋于饱和,集中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参与到经济成果分配的过程,获取更大的分配比例,对市场主体造成剥夺,破坏了生产的效率和分配的公平,这也使得政治权威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成为必要。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权威变迁的研究,可以得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平衡,是任何阶段政治权威都不可忽视的问题,既不能不发展生产,但也不能让经济关系变成对人民群众的剥夺。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这一关系面前,需要做的就是防止科层结构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垄断与剥夺,避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的停滞。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推动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朝着制度化权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