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外显性行为是自身内隐性意识驱动的结果,对于内隐性因素的深入探析是解释特定社会政治现象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政治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民族利益、族际互动等外在性因素,更要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样可以诱发外部行为的内隐性因素纳入到本学科的学术视野之中。特别是关于两种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而且对于多民族国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以及国民身份的多重性,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没有实现天然的统一。虽然彼此之间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冲突的必然存在,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诸如民族政策的失当、经济发展的失衡、跨国民族的存在、境外势力的渗透等,而这些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个别偶然的现象,就极有可能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而且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又给认同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能够影响认同关系的变量因素急剧增多,使原本就极为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旦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冲突与对立的态势,国家认同的水平下降到足以威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程度,就会引发认同危机,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后果,给民族本身以及民族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认同整合由于可以有效地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民族问题乃至维护自身统一与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既有的认同整合模式主要表现为“求同”与“存异”两种价值取向之争,但无论何种价值取向的认同整合都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要么在国内各民族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而这些异质性又是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前提下,追求整体上的一致性;要么主张将国家的制度安排建立在民族异质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少数民族群体的集体权利。这就陷入了无法在国家的统一性与民族的特殊性之间实现平衡的理论困境。因此,完善原有的认同理论,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的认同整合模式,以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就成为本项研究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