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21井区克下组油藏构造简单,但储层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针对百21井区克下组储层严重非均质性的特点,从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角度分析,认为岩石低成份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是该区储层严重非均质性形成的内因;利用大量生产数据研究分析,认为在开发过程中采取密井网、小井距强注强采的开采方式,是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的外因;储层中分布的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地带对油藏开发影响很大,是油藏注水波及体积小、开发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根据新建的出口端含油饱和度模型,利用百21井区克下组油藏的实际生产数据,定量计算出各个小层各个井点的含油饱和度,采用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结合汤承锋归纳的克拉玛依油田各个含水期含水分布特点,绘制出各个小层剩余油分布图。该方法利用的是油藏实际的生产数据,因此求得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更能代表整个油藏(包括其中的单井)的渗流特性。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构造和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内在因素,开发方式及技术水平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外在因素。例如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易富集剩余油,两口油井之间压力平衡区附近通常是剩余油的滞留区,如果注水井油层变化较大,那么在两口注水井之间也可能存在剩余油。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挖潜剩余油包括油藏调剖堵水、注采调整、井网加密等多种措施,有时需要采用复合的技术手段。论文的主要特色就是:第一,从层间干扰、平面差异和层内干扰三个方面来说明储层非均质性在开发中的反映;第二,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Welge方程等理论,利用百21井区克下组油藏的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出口端含油饱和度模型;第三,认识到严重非均质油藏的剩余油挖潜需要综合配套应用多种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