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于2011-2012年分不同时段,于新疆野马繁育中心(89°14’~89°36’E,45°49’~46°04’N)和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中部的野马放归地(89°26’305"E,45°29’443"N),采用全事件取样、扫描取样和目标动物取样等多种行为观测方法以及粪便取样的非损伤性测定技术,对不同组间圈养普氏野马的季节繁殖、夏季高温、放归运输等三个特殊时期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探索其行为及生理适应性的研究途径,为人工管护和放归野化奠定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圈养雌雄普氏野马繁殖期采食、饮水和站醒等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雄马的休息时间、修饰时间显著低于雌马,运动时间和其他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马。(2)圈养野马繁殖期不同组间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带驹雌马>雄马>雌马;此外,雄马繁殖期内粪便的睾酮与皮质醇呈显著正相关,而雌马与带驹雌马粪便的雌二醇、孕酮和皮质醇的相关性不显著;带驹雌马繁殖期内粪便的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正常雌马(p<0.05),粪便内孕酮含量则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组间圈养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的主要行为存在一定差异,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群而幼驹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群;在饮水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低于其他组群,且与雌马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站醒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群而幼驹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群;在休息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高于其他组群,且与雄马、带驹雌马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运动行为时间分配上,雄马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群而带驹雌马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群;在修饰行为时间分配上,雌马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群;在其他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群而雌马则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群。此外,野马各组组内不同高温应激范畴的行为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不同组间圈养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理应答,且差异均显著(p<0.05),应激水平表现为雄马>雌马>带驹雌马,代谢水平表现为雌马>雄马>带驹雌马;此外,各组组内不同高温应激范畴的应激及代谢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5)圈养普氏野马家族群运输前后的主要行为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运输后运动、采食、躺休三种行为时间分配增加,其中,运动行为达显著水平p<0.05);运输后站醒、站休、修饰、饮水、标记、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减少,其中,站醒行为、站休行为、饮水行为、标记行为达显著水平p<0.05)。(6)圈养普氏野马家族群对运输刺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理应答,粪便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平均于运输后24hr达到峰值,差异显著p<0.05),随后开始下降,运输后72hr恢复至运输前水平(p>0.05),因此建议运输当天和结束后的1d是管护的敏感期,应防止意外伤害的出现;应激水平的恢复速度指示出目前普氏野马的应激反应更接近于家畜,应该是逾百年人工圈养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该物种野化进程并最终恢复“野性”的一个指标。本研究证实,采用行为观察和粪便取样的非损伤性测定技术是监测和评估野生动物生存、生理状态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为圈养普氏野马的人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望为该物种重引入进程提供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