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作为低碳醇合成CoMo氧化物基催化剂的高效促进剂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气经催化转化制低碳混合醇是C1-化学的重要分支,多年来一直受到催化学界的重视。随着人们对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注,低碳醇由于其具有高辛烷值和低污染的优点,开始被用作为车用燃料添加剂、醇-油混合动力燃料,或直接作为燃料单独使用。现有的低碳醇合成工艺单程转化率及生成醇的选择性均较低,大多数体系合成的主要产物仍是甲醇,而非低碳醇,使其商业应用大受限制。近年来兴起的Mo基催化剂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耐硫性,以及活性高、选择性好、不易结碳、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低碳醇合成催化体系之一。但迄今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负载型或硫化态催化剂,所得产物仍以甲醇为主。 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简写为MWCNTs,下同)是一类新奇的碳素纳米材料。典型的MWCNTs具有由sp2-C组成的类石墨平面、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纳米级管状结构。从化学催化的角度考虑,碳纳米管诱人的特性,除其高的机械强度、大而可修饰的表面、类石墨的管壁结构、以及纳米级的管腔外,其优良的电子传递性能、对氢强的吸附活化能力、并可期产生的促进氢溢流效应也很值得注意。 本文以低碳醇合成高效、实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以及碳纳米管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为目标,以自行制备的MWCNTs为促进剂,制备一类共沉淀型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CoiMojKk-x%CNTs,考察其对CO加氢制低碳醇的催化性能,并与不含碳纳米管的对应物体系作比较研究,其结果对于增进对碳纳米管促进作用本质的认识、以及高效、实用、新型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果: 1.碳纳米管促进合成气制低碳醇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的研制 用自行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促进剂,制备了一类共沉淀型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CoiMojKk-x%CNTs,评价它们对CO加氢制低碳醇的催化活性,并与不添加碳纳米管的对应物体系作比较。实验发现,该类催化剂对CO加氢生成低碳醇显示出高的转化活性和生成C2~9-醇(尤其辛醇)优良的选择性;在其组成经优化的Co1Mo1K0.05-12%MWCNTs催化剂上,5.0MPa、563K、V(H2)/V(CO)/V(N2)=60/30/10、GHSV=8000mLSTP·h-1·g-cat.-1的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达27.6%,是不含MWCNTs的对应物上这个值(21.9%)的1.26倍;产物碳链偏离Schulz-Flory分布律,C8-醇成为最主要含碳有机产物(碳基选择性达23.5%);C1~9-醇+二甲醚(DME)的时空产率达308mg·h-1·g-cat.-1,是不含MWCNTs的对应物(Co1Mo1K0.05)上这个值(199mg·h-1·g-cat.-1)的1.54倍;水煤气变换副反应明显地受抑制;在总醇醚产物中,C2~9-醇+DME的质量百分数合计约占95%,展示其作为优质车用油基燃料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2.碳纳米管促进合成气制低碳醇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的表征 氧化前驱态催化剂的H2-TPR比较研究显示,被调查的两类催化剂的可还原性高低顺序为:Co1Mo1K0.05-12%MWCNTs>>Co1Mo1K0.05;表明MWCNTs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的可还原性;这一顺序与这两种催化剂上低碳醇合成反应活性高低顺序相一致。 工作态催化剂的XRD测量结果表明,对于MWCNTs促进的催化剂Co1Mo1K0.05-12%MWCNTs,除观测到属于MWCNTs的XRD特征衍射峰之外,所观测属于催化剂金属氧化物组分的物相主要是CoMoO4微晶相,其XRD衍射峰的强度较之不含MWCNTs的对应物体系的弱,表明前者的CoMoO4微晶粒径较小。 工作态催化剂的XPS表征揭示,碳纳米管促进的体系(Co1Mo1K0.05-12%MWCNTs)的Co(2p)-XPS谱与不含碳纳米管对应物(Co1Mo1K0.05)的相比,其谱峰位置和峰形无明显不同,均显示出与Mon+物种发生相互作用生成Co-Mo-Ox(3≤x≤4)二元氧化物簇的那些氧化钴物种的特征;但这些体系的Mo(3d)-XPS谱的谱峰位置和峰形却明显有异:含MWCNTs的体系上较低价态表面Mon+物种(Mo4+和Mo5+)在总Mo量中所占摩尔百分率达45.9mol%,是不含MWCNTs对应物体系上这个值(11.8mol%)的3.9倍。 H2-TPD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含碳纳米管的催化剂Co1Mo1K0.05-12%MWCNTs较之不含碳纳米管的对应物能吸附/存储更大量的H2;在293~653K温度范围,前者所观测H2-TPD峰的相对面积强度是后者的1.6倍;这个氢吸附物种浓度高低顺序很可能也是工作态催化剂表面氢吸附物种稳态浓度的高低顺序,即:Co1Mo1K0.05-12%MWCNTs>Co1Mo1K0.05,这一顺序与两种催化剂上低碳醇合成反应活性的高低顺序相一致。 3.碳纳米管的促进作用本质 本文有关碳纳米管促进Co-Mo-K氧化物基催化剂及其不含碳纳米管对应物的对比研究显示,适当添加少量MWCNTs于Co-Mo-K氧化物催化剂中并不引起该催化剂上低碳醇合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发生明显变化,似乎暗示碳纳米管助剂的参与并不导致所促进基质催化剂上CO加氢生成低碳醇或烃的反应速率决定步骤有所改变。H2-TPR和XPS调查揭示,与不含MWCNTs的对应体系相比,MWCNTs促进的催化剂更易于被还原(尤其在较低温度下),工作态催化剂表层催化活性Mo物种(Mo4+,可能还包括Mo5+)在总Mo量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这无疑有助于催化剂的比活性的提高。在另一方面,根据H2-TPD对比调查结果,能够推断,在本文低碳醇合成反应条件下,在MWCNTs促进的催化剂上存在着相当大量的氢吸附物种,这有助于在工作态催化剂上营造较高稳态吸附氢浓度的表面氛围;这些活泼氢吸附物种通过“氢溢流”容易传输至Co-Mo催化活性位,于是有助于提高低碳醇合成过程一系列表面加氢反应的速率;较高表面浓度吸附氢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抑制水煤气变换副反应。 由此看来,碳纳米管助剂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它是Mo-Co-K组份优良的分散剂,并有助于后者在较低温度下还原活化,产生较高表面浓度的催化活性Mon+物种(Mo4+和Mo5+);它也是优良的H2吸附、活化、存储剂,这有助于在工作态催化剂表面营造较高稳态浓度吸附氢的表面氛围,于是提高表面加氢反应的速率并抑制水煤气变换副反应。以上诸方面的促进效应对低碳醇合成产率的提高都有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对媒介依赖的程度加深。本研究认为:个体的媒介依赖与特定类型的媒介形式无关,而与基于媒介形成的线上社会圈有关。本文通过对Pew Internet中心调查数据
现代自媒体迅猛发展,网络谣言频繁发生,并且形式多样化。其中,有通过模仿讽刺现象和折射民意,有为获取公众的支持和关注,更多的是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披露来引发各种猜疑。在
水性聚氨酯(PU)由于其环境友好性,优异的综合性能,近些年来正成为研究与开发热点。在水性聚氨酯的制备过程中,水替代有机溶剂作为分散剂,因而大大减少了挥发性物质的排放。然而在
复合材料的结构问题在材料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确定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复合单体间的相互作用又是解决这一问题重要而又难于处理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实验手
氧离子固体电解质因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氧传感器、氧泵、透氧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倍受关注。钼酸镧(La_2Mo_2O_9)是2000年Lacorre等人报道的一种新型的氧离子导体,该固体电解质即使不掺杂低价金属阳离子,其晶格内部也具有相当数量的本征氧空位,在600~800℃中温范围具有高于稳定化ZrO_2的氧离子电导率。本研究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a_2(Mo_(1-x)Al
本文在高分辨率的液质联用仪(UHPLC-HRMS/MS)上建立并验证了检测茚虫威对映体在植株、糙米及稻壳中残留量的方法。于2016及2017年在贵州及湖南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15%茚虫威悬浮剂(EF=0.71)在植株上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在植株上的对映选择性降解,通过150 g/L茚虫威乳油(EF=1.0)的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是否存在对映体转化现象。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