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利益多元化发展和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人们对公共事务参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其中,民主协商作为一种公共参与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强调受决策影响的公民通过自由平等地对话、讨论和协商解决公共问题。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与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所强调理性沟通、协商而非简单投票等诉求相契合,这为研究中国民主协商实践提供了理论的视角。在中国已有的研究中,由于受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的限制,学术界对民主协商的研究总体上理论深度不够,也缺乏更广的国际视野。本文力图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对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进行探讨,并籍此分析中国民主发展之路径。当下中国民主协商形式多种多样,很难穷尽所有协商实践形式。本文把中国民主协商分为三个领域,即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政治协商制度、城乡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从协商参与主体、协商讨论过程与协商结果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分析各个领域的民主协商实践。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导言)指出了选题意义、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与范式以及本文的分析架构和逻辑安排。第二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协商民主的一般理论。包括协商民主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协商民主的涵义;西方协商民主的类别和实践形式;协商民主的特征;以及小结部分。通过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分析,指出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尽管产生于西方社会,但它的核心原则具有共通性,对于研究中国民主协商无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民主协商是中国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协商思想与制度实践,包括在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公”的观念和民本思想,以及协商制度安排中的谏议制度、朝议制度和庶民议政等。当代中国民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的继续和发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国民主协商的探索。包括中国民主协商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中西方民主协商的共同来源之一,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两者之间有着“远亲”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创造出群众参与司法的马锡五审判模式和“三三制”政权形式等,这些理论和实践形式都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早期探索。接下来三章从三个领域分析了中国民主协商的实践。第四章是国家制度领域内的民主协商,即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介绍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政治协商的主体——政协委员;政治协商的过程和协商结果的处理。第五章探讨了城乡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包括改革前后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民主协商的兴起;各种民主协商的实践形式;以及这些实践形式的完善和发展。第六章是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对话。普通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协商对话一直是民主的核心内容,民主协商可以说是公民与官员平等对话的较好形式。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参与者、制度安排和各种形式的协商对话实践。第三部分是第七章。本章主要探讨的是民主协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首先指出了民主协商对中国政治的功能,包括政治监督、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公民教育以及政治合法性等;其次指出了民主协商作为中国政治发展路径和突破口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如何构建中国民主协商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