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随土壤侵蚀流失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是控制土壤侵蚀的关键,而种子是植被恢复的基础,也是植被恢复最敏感的阶段之一。土壤侵蚀与产沙的过程,不仅分散、剥蚀和搬运泥沙,同时还可将散落到地表的种子和土壤中原来保存的种子移走,造成土壤表面和土壤内部种子的流失。为此,利用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与坡度组合条件下产流产沙过程中的种子流失与迁移特征,研究了雨强、坡度及种子形态对种子流失和迁移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种子随降雨产流产沙的流失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降雨前期种子流失相对较低阶段、降雨中期种子持续流失阶段和降雨后期种子流失不再增加阶段。当径流与产沙增加到一程度时,坡面开始有种子流失;随着降雨的进行,种子流失量随着径流与产沙量的增大而持续增加;而降雨后期,易流失的种子已基本流失,未流失的种子受其自身抗蚀策略的影响而不再流失,种子累积流失率趋于稳定。2)在同一坡度下,降雨强度对种子流失的影响表现为降雨强度越大,种子开始流失的时间越早,种子的流失率越高。在50mm/h的雨强条件下,坡度为10°、15°、20°和25°的坡面上基本没有种子流失现象发生,而同一坡度下雨强为150mm/h时的种子流失率明显大于雨强100mm/h条件下的流失率。降雨强度对种子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降雨强度越大,坡面上尚未流失的种子发生位移的种子物种数越多,迁移距离越大。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雨强为影响种子流失和迁移的主要因素,但降雨强度对不同物种流失的影响程度不同。3)在同一雨强下,坡度对种子流失与位移的影响不显著,但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流失与迁移特征。在雨强为100mm/h和150mm/h时,阿尔泰狗娃花、达乌里胡枝子、杠柳、白羊草4个物种在4个坡度下的流失率都很大;鬼针草、野胡萝卜、异叶败酱均在10°和15°较大;而平枝栒子和刺槐在10°下的流失率最低;香青兰、山杏、黄刺玫在任何坡度下都不流失。种子的迁移距离,由于受种子自身形态特征、流失率及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物种的种子迁移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4)不同物种种子的形态特征也显著影响着自身在坡面降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与迁移,但不同物种的种子,影响其流失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主要是受种子重量的影响,如山杏、黄刺玫、平枝栒子;有些是种子形状起主导作用,如鬼针草,狼牙刺、侧柏;有些则受种子附属物的影响,如灌木铁线莲、异叶败酱、达乌里胡枝子;还有些种子的流失同时受比表面积和附属物的影响,如白羊草和阿尔泰狗娃花。种子重量是影响种子流失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种子的形状和附属物等。5)供试物种如平枝栒子、小麦、柠条、茶条槭、鬼针草、大针茅、灌木铁线莲、刺槐、败酱、茜草和侧柏的种子,在降雨强度为100mm/h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抵抗降雨侵蚀的能力,流失率为0~25.83%;而黄刺玫、山杏、山荆子、酸枣、枣、大豆、玉米和香青兰的种子即使在降雨强度为150mm/h时的侵蚀条件下,也不会发生流失。
其他文献
设计合成了0~4代外围修饰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发色团的聚酰胺-胺树枝形聚合物G0~G4,化合物结构经过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稳态光谱研究表明,树枝形聚合物在四氢呋
森林景观恢复(FLR)是一个旨在恢复伐后森林景观或退化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和提高人类福利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补充框架,是在毁林或森林退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