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998年上半年以来,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零售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的状况,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借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从扩张性财政政策内在要素的组合特征考察,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采用的是扩大财政支出与增加税收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不同,采用何种形式的政策组合更加有利,难以一概而论。我国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支出的扩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随着政策的实施,其弊端也不断显露出来。针对这种状况,理论界和有关政界人士呼吁对现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实行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收入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利用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也有很多理论界和政府人士认为我国目前宏观税负不高,不存在减税空间,相反,应该继续增税,以缩小增加财政支出后的收支缺口。基于此,正确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在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宏观税负状况,深入考察宏观税负的增加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应产生的影响,对保持适中的税负水平,制定合理的财政收支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在积极财政政策中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二、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首先对西方的供需管理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予以评价,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总结了我国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特征。然后着重对需求管理理论中的税收乘数效应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税收的变动将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减变化,并且这种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呈相反方向。进而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我国近年来宏观税负过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本文从宏观税负I(大口径宏观税负)和宏观税负II(小口径宏观税负)两个角度分析了增税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WP=3>负效应,并指出了增税政策给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在此基础上相应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下税费政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三、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一)论文的内容体系除前言外,论文共有三个部分,约3万3千字。第一部分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税收在财政政策中的效应,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做出一般性分析。首先介绍了西方供需管理理论,阐明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然后归纳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三种组合形式及不同组合形式的政策效应,指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特征是增收和增支相结合。第二个层次从西方需求管理理论出发,对税收乘数和乘数效应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税收乘数与乘数效应的内涵;2、税收乘数效应的形成及特征;3、运用税收乘数效应调节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宏观税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共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考察了我国的宏观税负现状。首先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对我国的宏观税负进行界定,其中宏观税负I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和不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宏观税负II单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其次,由于宏观税负I能较好的反映我国的税收负担状况,因此从税收弹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际比较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宏观税负I的负担水平作出判断。第二个层次着重运用税收的乘数原理对我国宏观税负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增强分析的说服力,进一步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我国宏观税负与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从经济要素运行的内部佐证了宏观税负的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最后,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指出宏观税负的较快增长给投资、消费、就业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探索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税费政策选择,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探讨了综合考虑宏观税负如何进行税费改革的问题。<WP=4>通过税费改革的必然性分析,提出税费改革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改革思路与对策。第二个层次从鼓励民间投资和刺激消费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税收政策和消费政策的协同,以提高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本文主要讨论了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改革,从中体现出结构性减税的思想。(二)论文的主要观点本文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探讨性的主要观点如下:1、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西方需求管理理论认为,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总需求不足。为实现总供需的平衡,就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其中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等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就业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为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的最优化,应根据具体经济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实现财政收支政策的协同。我国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来制定的,同时这也为全文展开分析提供了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