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储蓄持续超常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余额一直持续攀升,居高不下,2013年底已突破40万亿元。居民的高储蓄行为必然会制约其消费支出,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较低,国内消费需求长期疲软,大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降低居民储蓄刻不容缓。为了降低居民的储蓄,必须了解居民储蓄的动机,预防性储蓄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角度,该理论认为居民进行储蓄是为了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考虑到自转轨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收入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养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居民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更多地储蓄,因而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是完全可行的。本文首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估计了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然后深入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强烈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原因。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选取1992-2013年我国29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三个层面考察了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即先从总体上估计了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高达10.86,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非常强烈。接着本文分别估计了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分别为9.76,10.86和13.36,这表明各地区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均非常强烈。最后本文考察了样本区间内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呈现出下降--平稳--上升的走势,但从具体的数值来看,城镇居民在每一时段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都非常强烈。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结合我国转轨阶段的现实国情,深入分析了导致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强烈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原因,包括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流动性约束。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为缓解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言献策。